【題目】讀“我國土地利用類型構成圖”,回答問題
【1】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 不足。
【2】從圖中看,我國可利用土地類型中, 地的比重最小,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qū)的 及低緩的丘陵地區(qū)。
【3】下圖漫畫反映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是 。
【1】下列土地資源與其利用類型搭配不正確的是
A.平原——耕地
B.高原——草地
C.山地——耕地
D.丘陵——林地
【答案】
【1】人均
【2】耕地 平原
【3】超載放牧
【4】C
【解析】
試題分析:
【1】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豐富,而且土地利用類型齊全,但是由于我國人口多,所以人均不足;
【2】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中,耕地比重小,我國耕地資源從地形看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季風區(qū)的 平原、盆地和低緩丘陵,從干濕地區(qū)來看主要分布在 濕潤地區(qū)和 半濕潤地區(qū);
【3】如圖由于長期以來超載放牧,再加上管理不善,造成1/3的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使草地生產力大幅下降,因此,在牧區(qū)要劃區(qū)輪牧,做好防災工作,提高草地的生產力;
【4】中國各類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區(qū)域差異明顯.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qū)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緩丘陵地區(qū),西部耕地較少,而且分布零散.我國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部山區(qū)的林地多為人工林和次生林.西北和華北的大部分地區(qū)林地很少.我國草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的東部、青藏高原的東部與南部.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過去被稱為“北大荒”的三江平原,后來通過開墾,變成了“北大倉”,但是現在又讓它“荒”了。下列對又“荒”了的原因,說法正確的是( )
A.為了減少耕地面積 B.為了保護環(huán)境,恢復生態(tài)
C.為了發(fā)展工業(yè),建設廠區(qū) D.為了擴大草地發(fā)展畜牧業(y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北方地區(qū)局部圖”和“西南地區(qū)局部圖”,完成下列問題。
(1)據圖中信息判斷北京的地勢特點并說明依據。
(2)左圖中黃河①河段秋冬季節(jié)封凍早,冬春季節(jié)解凍遲,易形成冰壩,出現 現象,右圖中長江②河段卻不會出現該現象,分析其原因。
(3)據圖中信息判斷,左圖區(qū)域中主要的能源礦產是 ;右圖區(qū)域中主要的優(yōu)勢能源是 ,分析③處該能源豐富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分別是:B C E F G 。
【2】圖中AD和BD線所在地,坡度比較陡的是 。
【3】圖中甲村莊在乙村莊的 方向;
【4】該地區(qū)用水很緊張,為此決定修一座水庫,你認為大壩應修在 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某地等高線(米)地形圖”,回答
【1】山峰A的海拔高度應為米以上,山峰B位于山峰A的 方向。
【2】有C.D兩條登山線路,從處爬山比較容易,因為 。
【3】E處所代表的部位是,易形成河流或小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沿北緯36°N地形剖面圖,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圖中看我國地勢特征是 ,呈階梯狀分布,使我國大多數河流 流入海洋。
【2】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是 . 位于我國地勢的第 階梯上。
【3】我國地勢二、三級階梯的界線是大興安嶺— —巫山—雪峰山。
【4】該地勢對氣候的影響:有利于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西部內陸,形成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影響我國的季風示意圖”,回答下列各題。
【1】我國氣候具有,的特點。
【2】根據氣壓和風向判斷,這幅圖反映的是影響我國的_________(冬、夏)季風,如果此風勢力較強就容易造成_________災害。
【3】①氣流是風,來自洋。
②氣流是風,來自洋。
【4】我們把受①和②氣流影響明顯的地區(qū),稱為E________區(qū),而西北內陸受這種氣流影響不夠明顯,則稱為F____________區(qū),E區(qū)內降水較________,而F區(qū)則相反。
【5】E區(qū)和F區(qū)的大致界線是
A.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
B.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一線
C.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
D.除青藏高原外沿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一線為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