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到南,從西到東,不知從哪天起,秋的畫卷如火如荼次第展開,轉眼間就醉了大半個中國”,下圖為“《中國國家地理》策劃的‘三縱一橫’尋訪秋天路線圖”。
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沿路線Ⅰ尋秋的攝影師,到達丙地時最有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A.大漠孤煙直 B.接天蓮葉無窮碧
C.獨釣寒江雪 D.風吹草低見牛羊
2.下列四組地理區(qū)域,以山脈乙為分界線的是
①南方地區(qū)和北方地區(qū)
②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
③亞熱帶和暖溫帶
④畜牧區(qū)和農耕區(qū)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2019-2020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地理試卷 題型:解答題
讀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圖,回答.
(1)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大洲和大洋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
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G_________
(2)字母Ⅰ表示的是_________運河。
(3)分布在東半球的大洲主要有非洲、_______、________和大洋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A. 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10千米 B. 1:100000000
C. 一千萬分之一 D. 1:10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湘教版) 題型:選擇題
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是
A.東部多,西部少 B.西北多,東南少
C.全國均勻分布 D.西部多,東部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江蘇省鎮(zhèn)江市2019-2020學年七年級下學期3月線上測試地理試卷A卷 題型:選擇題
2019年我國“兩會”期間,有代表建言“推動構建環(huán)渤海大灣區(qū)”?下圖為“構想中的環(huán)渤海大灣區(qū)示意圖”。
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環(huán)渤海大灣區(qū)協(xié)同發(fā)展的優(yōu)勢條件有
①遼東半島核心城市是青島
②京津地區(qū)科技水平高
③山東半島礦產資源較豐富
④大灣區(qū)水陸交通便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北京至青島直達復興號動車開通,青島進入北京3小時交通圈后,將
A.帶動沿線地區(qū)旅游業(yè)發(fā)展 B.更好地開發(fā)利用沿線礦產資源
C.促進兩地之間的人員流動 D.利于改善沿線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江蘇省徐州邳州市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抽測地理試卷 題型:解答題
讀我國南北方地區(qū)耕地、水資源和人口對比圖,回答下列問題。
(1)比較我國耕地、水資源南北方分布的差異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均水資源量相比,我國____地區(qū)較多,目前我國最大的調水工程是______。
(3)在保護和利用水資源與耕地方面,分別說說你能想到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江蘇省徐州邳州市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抽測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下圖為我國兩個省區(qū)的輪廓與重要河流和1月均溫0℃等值線的相對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對兩省區(qū)位置的正確判斷是
A.都地跨長江和黃河流域 B.都地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qū)
C.都在我國地勢第三級階梯上 D.京滬鐵路都經過這兩個省區(qū)
2.甲省北部出現草原景觀,南北方向上自然地理特征的差異比乙省大,下列省區(qū)中,南北方向上自然地理特征的差異比甲省還大的是
A.河南 B.浙江 C.甘肅 D.內蒙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江蘇省南通市2017-2018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有關地球基本面貌特征描述,有誤的是( )
A.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B.北半球陸地面積大于海洋
C.從太空看地球更像“水球” D.世界海陸分布不均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2019-2020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引起滄海桑田的變化的原因很多,下面最沒有說服力的原因是 ( )
A.地殼的變動 B.海平面的升降 C.信女麻姑的威力 D.人類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