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亞洲地區(qū)略圖”,回答下列問題
(1)亞洲地域廣大,地跨寒、 、熱三帶,且地形復雜多樣,世界上的各種氣候類型除 、 氣候外,其余的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2)亞洲西臨 洋,南臨 洋,地處亞歐大陸的東部,海陸熱力差異顯著,因而其東部和南部地區(qū) 氣候顯著。
(3)寫出圖中字母、數碼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稱。
A 山脈 B 山脈
① 河流 ② 河流③國首都為 ④地是世界上 儲量最大、生產最多的地區(qū)
(4)亞洲大部分位于 半球和 半球。
【答案】(1)溫 海洋性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
(2)大西洋 印度洋 季風
(3)喜馬拉雅 烏拉爾山 長江 黃河 新德里 石油
(4)北 東
【解析】
試題分析:(1)北回歸線穿過亞洲南部,北極圈穿過亞洲北部,所以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再加上地勢起伏大,地形多樣,因此氣候類型復雜多樣,除溫帶海洋性氣候、熱帶草原氣候以外,其它類型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2)亞洲東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其東部和南部地區(qū)地處亞歐大陸的東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明顯,形成最顯著的季風氣候。
(3)亞洲地形復雜。據圖可知:A山脈位于亞洲南部,青藏高原南部,屬于喜馬拉雅山脈,B和C山脈位于亞歐大陸的分界線上,其中B山脈是烏拉爾山,C山脈是大高加索山,①河流是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②是我國的黃河;③為印度,該國首都為新德里;④位于阿拉伯半島,本區(qū)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最多的地區(qū),豐富的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qū),所產石油絕大部分通過海洋運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對世界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
(4)我們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劃分為南北半球,赤道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我們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將地球劃分為東西半球,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亞洲大部分位于 北半球和東半球。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東部地區(qū)圖,回答下列問題
(1)A、B、C、D四個工業(yè)基地中為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yè)基地的是_____(填字母);我國最著名的重工業(yè)基地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以輕工業(yè)為主的基地是________(填字母)。
(2)圖中連接B、C兩工業(yè)基地的鐵路干線是_____ 線。C工業(yè)基地發(fā)展工業(yè)的不利條件是( )
A.工業(yè)基礎薄 B.交通條件落后
C.能源和礦產資源缺乏 D.勞動力不足
(3)E省簡稱是_____,耕地類型主要是_____,糧食作物以種植 _____為主。
(4)煤、鐵、石油資源豐富,我國第一個高新技術開發(fā)試驗區(qū)位于_____(填字母),發(fā)展和建立新興高新技術產業(yè)的最重要條件是( )
A.自然資源豐富 B.科技力量雄厚
C.勞動力資源充足 D.位置優(yōu)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___________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為___________發(fā)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打好基礎。( )
A.改革開放、十四五B.改革開放、十三五
C.深化改革、十三五D.深化改革、十四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中東地區(qū)圖”,回答下列問題:
(1)大洲:① ,② 。
(2)海:b. ,c. ,d. .河流:⑤ .
(3)中東的石油主要分布在 及其沿岸。
(4)從海域A到海域B所經過的運河和海峽有 .
A.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 B.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
C.巴拿馬運河、曼德海峽 D.巴拿馬運河、馬六甲海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劃分四大地理區(qū)域的依據是 ( )
A.地勢地形因素 B.氣溫降水因素
C.經濟發(fā)展差異 D.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保定的小宇將6月5日至8日的天氣和氣溫狀況記錄在圖中,讀圖回答各題。
【1】小宇最有可能看到電閃雷鳴的是
A.5日
B.6日
C.7日
D.8日
【2】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叫做氣溫日較差,6月5日的氣溫日較差約是
A.5℃
B.10℃
C.15℃
D.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