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國局部鐵路線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沿隴海線可以直達烏魯木齊市
B. ①鐵路與隴海線交會于徐州
C. ②城市是寶成鐵路線的起點
D. ③城市位于京九鐵路線上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甘肅省平?jīng)鍪?019-2020學年度八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與澳門行政級別相同的城市是
A.哈爾濱 B.臺北 C.昆明 D.香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山東省東營市心學校2019-2020學年六年級(五四制)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關于點(18°S,155°E)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位于東半球,中緯度 B.位于西半球,低緯度
C.位于南半球,東半球 D.位于西半球,高緯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江西省九江市2018-2019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亞洲有多樣的地域文化,下列地理景觀圖片, 位于恒河三角洲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山東省東營市油田學校(五四制)2019-2020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近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chǎn)品逐漸由“中國制造”轉變?yōu)椤爸袊鴦?chuàng)造”,主要影響因素是
A. 勞動力數(shù)量 B. 自然資源 C. 交通 D. 人才和技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山東省東營市油田學校(五四制)2019-2020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環(huán)使用的資源,稱為可再生資源.下列資源中屬于可再生資源的是( )
①溫泉;②森林;③草地;④天然氣;⑤藏羚羊;⑥鐵礦.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山東省東營市油田學校(五四制)2019-2020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讀“中國地形剖面圖”,完成下面小題。
關于我國地勢優(yōu)越性的敘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 利于海上濕潤氣流深入內(nèi)陸,帶來充沛降水
B. 使許多大江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
C. 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有利于發(fā)展內(nèi)河航運
D. 河流在階梯交界處蘊藏了巨大的水能資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山東省德州市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期中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在巴顏喀拉山脈腳下,一只漂流瓶被放入黃河的源頭,它隨著河水漂向大海。讀黃河流域簡圖完成下面小題。
1.對“漂流瓶”的經(jīng)歷,描述正確的是 ( )
①在青海省被放入黃河,河水極其渾濁
②經(jīng)過河口之后,河水變的清澈見底
③經(jīng)過河南省桃花峪后,進入黃河的下游
④從山東省進人渤海,投入大海的懷抱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漂流瓶”飄過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等水電站時流速很快,這是由于該河段( )
A.降水豐富,河水流速快 B.在雪山附近,有大量冰雪融水補給
C.位于階梯交界處,落差大 D.有很多支流匯入,河流水量大
3.關于黃河下游“地上河”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下游因流經(jīng)高原地區(qū),海拔較高,所以才形成“地上河”
B.黃河下游每年夏秋季節(jié)易發(fā)生凌汛現(xiàn)象
C.因為下游流經(jīng)濕潤地區(qū),所以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廣大
D.下游河床抬高,主要是因為中游的水土流失造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湖南省張家界市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 題型:解答題
長江是亞洲和中國的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發(fā)源于青海省,最終在上海市崇明島附近匯入東海。一路上氣勢磅礴,大小湖泊與干支流眾多,可謂“遠似銀藤掛果瓜,近如烈馬嘯天發(fā)。雄渾壯闊七千里,通絡潤滋億萬家!
讀長江水系圖,回答下列題目。
(1)長江發(fā)源于_____________山脈,中下游流經(jīng)的地形區(qū)是__________平原。
(2)上游與中游的分界點是_____________。
(3)我國最大的淡水湖B是____________,支流C是___________。
(4)我國最大的水利工程D是_____________。
(5)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常見的自然災害是__________(填 “洪澇”或“泥石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