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下列“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
(1)圖中①②③④處中,鞍部是_________;最有可能發(fā)育成河流的是___________。
(2)從甲和乙兩座山峰的海拔高度看,甲比乙_______。(填“低”或“高”)
(3)從相對方位看,山峰甲位于山峰乙的__________方向。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廣東省梅州市2017-2018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二次質(zhì)檢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guān)秦嶺—淮河一線地理意義的敘述,正確的是
A. 我國熱帶與亞熱帶地區(qū)的分界線 B. 我國800毫米年降水量線的分界線
C. 我國半濕潤區(qū)與干旱區(qū)的分界線 D. 我國7月0℃等溫線經(jīng)過的地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粵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 1.2人口和民族 同步練習題 題型:連線題
把民族所對應(yīng)的節(jié)日搭配起。
蒙古族________ 火把節(jié)
藏族________ 開齋節(jié)
回族________ 潑水節(jié)
高山族________ 雪頓節(jié)
傣族________ 豐收節(jié)
彝族________ 那達慕節(ji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粵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 3.3水資源 同步練習題 題型:選擇題
請讀下圖,完成以下問題:
(1)A是________工程。將灤河水跨流域引入_________水系,結(jié)束了天津人民喝咸水的歷史。
(2)B是__________工程,引黃河中游的水進入________上游和大同,以解決山西省缺水問題。
(3)C是__________工程,引黃河下游的水入_________市,解決了旅游城市常年缺水的問題。
(4)D是___________工程,引灤河上游的水進入____________市,解決了工業(yè)城市缺水的問題。
(5)南水北調(diào)工程有3條計劃路線:E是_________。在江蘇__________市計劃把長江水抽進_________,用閘控制,逐級提升,過__________后,向北自流,沿途供水,直達__________市。F是____________,首先把__________水庫的水引到華北平原。第二步在_________巨型水庫建成后,利用高峽出平湖,筑渠輸水自流進入漢江。G是________,計劃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水位,再開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長江水引入_________上游,補充西北地區(qū)的水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粵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 3.3水資源 同步練習題 題型:選擇題
解決水資源時間分配不均的主要辦法是( )
A. 節(jié)約用水 B. 防治水污染 C. 興修水庫 D. 跨流域調(diào)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模擬考試(三)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話反映我國地勢特征是( )
A. 東高西低 B. 西高東低 C. 南高北低 D. 東南高,西北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模擬考試(三)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關(guān)于長江和黃河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并有“黃金水道”、“水能寶庫”之稱
B.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中游河段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地上河”
C. 兩河流均發(fā)源于唐古拉山,注入東海
D. 兩河流均流經(jīng)了青海省、四川省等11個省區(q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模擬考試(三)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和呈“S”形的大洋分別是 ( )
A. 非洲、大西洋 B. 非洲、太平洋 C. 亞洲、大西洋 D. 亞洲、太平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河北省南宮市2017-2018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試卷 題型:選擇題
(題文)有關(guān)我國人口的正確敘述是( )
A. 提高人口素質(zhì)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長
B. 我國人口素質(zhì)已適應(yīng)經(jīng)濟建設(shè)的需要
C. 控制人口增長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質(zhì)
D. 我國已實現(xiàn)了高等教育全民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