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我國不同地區(qū)的人對各自地方的描述與實際情況一致的是


  1. A.
    海南人說:我們這里緯度低,太陽能資源最豐富
  2. B.
    漠河人說:我們這里夏季的白晝時間最長,太陽能資源最豐富
  3. C.
    新疆人說:我們這里氣候干燥,云雨少,晴天多,太陽能資源最豐富
  4. D.
    西藏人說:我們這里海拔最高,空氣稀薄,太陽能資源最豐富
D
分析: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qū).
太陽輻射的能量巨大,對于我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的高值和低值中心都分布在北緯22°~35°之間,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能成為太陽輻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為海拔高,空氣稀薄,空氣中含有的塵埃量較少,晴天較多,日照時間較長,到達(dá)地面的太陽輻射能量多;而四川盆地為低值中心的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發(fā),空氣中水汽含量多,陰天、霧天較多,從而造成日照的時間短,日照強度弱,太陽能資源貧乏.
解答:青藏高原能成為太陽輻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為海拔高,空氣稀薄,空氣中含有的塵埃量較少,晴天較多,日照時間較長,到達(dá)地面的太陽輻射能量最多;結(jié)合題意.
故選:D.
點評:此題考查的知識點需注意搜集材料,并結(jié)合教材理解記憶.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也被稱為“胡煥庸線”,這是地理學(xué)家胡煥庸于20世紀(jì)30年代在其最重要的論文--《中國人口之分布》中,第一次用等值線的方法繪制出的,《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著重分析我國不同地區(qū)的人口密度.特別是我國東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鮮明對比.
(1)圖中虛線是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它起自
黑龍江
黑龍江
省的黑河,止于
云南
云南
省的騰沖.
(2)該線左側(cè)以
高原、山地
高原、山地
地形為主,干旱少雨,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多在
10
10
人/km2以下;該線右側(cè)以
平原
平原
地形為主,濕潤多雨,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多在
100
100
人/km2以上.
(3)寫出人口密度超過400人/km2的省區(qū)(至少2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下列我國不同地區(qū)的人對各自地方的描述與實際情況一致的是(  )
A、海南人說:我們這里緯度低,太陽能資源最豐富B、漠河人說:我們這里夏季的白晝時間最長,太陽能資源最豐富C、新疆人說:我們這里氣候干燥,云雨少,晴天多,太陽能資源最豐富D、西藏人說:我們這里海拔最高,空氣稀薄,太陽能資源最豐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2011-2012學(xué)年吉林省松原市扶余縣八年級第一學(xué)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綜合題

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8分)
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也被稱為“胡煥庸線”,這是地理學(xué)家胡煥庸于20世紀(jì)30年代在其最重要的論文——《中國人口之分布》中,第一次用等值線的方法繪制出的,《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著重分析我國不同地區(qū)的人口密度.特別是我國東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鮮明對比。

(1)圖中虛線是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它起自______省的黑河,止于_____省的騰沖。
(2)該線左側(cè)以_______地形為主,干旱少雨,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多在______人/km2以下;該線右側(cè)以_______地形為主,濕潤多雨,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多在_____人/km2以上。
(3)寫出人口密度超過400人/km2的省區(qū)(至少2個)。(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2013屆吉林省松原市扶余縣八年級第一學(xué)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8分)

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也被稱為“胡煥庸線”,這是地理學(xué)家胡煥庸于20世紀(jì)30年代在其最重要的論文——《中國人口之分布》中,第一次用等值線的方法繪制出的,《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著重分析我國不同地區(qū)的人口密度.特別是我國東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鮮明對比。

(1)圖中虛線是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它起自______省的黑河,止于_____省的騰沖。

    (2)該線左側(cè)以_______地形為主,干旱少雨,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多在______人/km2以下;該線右側(cè)以_______地形為主,濕潤多雨,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多在_____人/km2以上。

    (3)寫出人口密度超過400人/km2的省區(qū)(至少2個)。(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