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局部區(qū)域經緯網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1】根據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位于相同半球的是( )
A. ①與② B. ②與③ C. ③與④ D. ①與④
【2】關于圖中各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②、③兩地所在經線相互平行
B. ①地所在緯線長度比②地所在緯線的長度長
C. ③地所處熱量帶為北溫帶
D. ④地位于③地的東北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毛里求斯共和國為非洲東部一島國,位于印度洋西南方,面積為2040平方千米,人口約136萬。過去資金不足,資源匱乏,經濟發(fā)展緩慢。毛里求斯政府為振興經濟采取了一系列與國情相適應的政策,經濟快速發(fā)展。從其支柱產業(yè)發(fā)展來年,20世紀70年代前,以蔗糖業(yè)為主;70年代后,形成了以蔗糖業(yè)、出口加工業(yè)和旅游業(yè)為主的三大經濟支柱;90年代,在鞏固三大支柱產業(yè)的基拙上,形成以蔗糖業(yè)、出口加工業(yè)、旅游業(yè)和金融服務業(yè)為主的四大經濟支柱。人口密度=某地區(qū)的總人口數÷該地區(qū)的總面積。
材料二:圖1毛里求斯示位置意圖、圖2普萊桑斯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
(1)從圖1中的經度看,毛里求斯位于 半球(東/西);從圖1中的緯度看,毛里求斯位于 (低/中/高)緯度地區(qū),屬五帶中的 帶。
(2)根據圖2普萊桑斯降水柱狀圖,從年降水量、降水季節(jié)分配及變化等方面簡述普萊桑斯的降水特征。
(3)暑假期間,新鄭的鄭韓同學和家人選擇去毛里求斯避暑,根據圖2普萊桑斯氣名曲線說明原因。
(4)依據材料一,毛里求斯的人口密度約為 ,屬于 國家(發(fā)展中/發(fā)達);近年來中國與該國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兩國之間的合作稱為 (南北對話/南南合作)。
(5)查找毛里求斯這個國家,一般在下列哪種地圖上查找?( )
A.世界政區(qū)圖 B.世界地形 C.世界氣候圖 D.世界經濟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學校組織七年級學生在黑麋峰國家森林公園參加暑期夏令營地理實踐活動。讀圖,回答問題。
(1)考察小組設計了①②兩條登山線路,其中坡度較緩的是_____線路。
(2)圖中,山峰的海拔高度可能是(___)
A.390.5米 B.490.5米 C.590.5米 D.690.5米
(3)圖中,A地位于B地的_____方向;A、B兩地的圖上距離為5cm,那么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為_____;
(4)露營一般選擇在地勢較平坦開闊,遠離地質、氣象等災害隱患區(qū)域,你認為A、B兩處更適合露營的是_____,原因是:_____;
(5)活動期間在A地的同學能否看到B地的同學_____?請說明理由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某日地球的晝夜分布圖(甲)及地球公轉示意圖(乙),回答下列問題。
(1)如圖甲所示,此時新鄭(113.73°E,34.40°N)正值_____(白天/黑夜);地球上產生晝夜交替的原因是_____。
(2)圖甲中A、C兩點之間的距離約為_____,A點在B點的_____方向。
(3)觀察圖乙得知:地球公轉的周期是_____,其間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guī)律地在_____之間來回移動,春分日太陽光線直射在_____。
(4)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全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此時地球公轉至_____(④與①或③與④)之間,北半球各地的晝夜長短情況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2015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全會公報指出:促進人口均衡發(fā)展,堅持“ ”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 個孩子政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示意我國四地氣候資料,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城市氣溫年較差最小的是
A.烏魯木齊B.拉薩C.哈爾濱D.?
【2】哈爾濱與海口1月氣溫相差很大,主要影響因素是
A.海陸位置B.地形地勢C.緯度位置D.人類活動
【3】比較圖中城市降水特征,正確的是
A.烏魯木齊降水多,季節(jié)變化大B.拉薩降水少,季節(jié)變化小
C.哈爾濱降水少,季節(jié)變化小D.?诮邓, 季節(jié)變化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