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材料在生產(chǎn)、生活中應用廣泛。
(1)圖A、B、C是金屬屬的應用實例,根據(jù)這些實例可推斷出金屬具有的物理性質(zhì)有____________(需答兩點)。
(2)圖D中,最容易生銹的部位是___________(填“a”“b”或“c”)。
(3)焊錫(主要含錫、鉛)與其組成它的純金屬相比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性,可用來焊接金屬。
(4)將純銅片和黃銅片互相刻畫畫,純銅片上留下明顯的劃痕(實驗如圖E所示),該實驗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磁鐵礦(Fe3O4)煉鐵的原理是:在高溫下,用一氧化碳把鐵從磁鐵礦里還原出來,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
導熱性、導電性、延展性 b 熔點低 合金的硬度比其組成它的純金屬大(或黃銅的硬度比純銅大) 4CO + Fe3O4 3Fe + 4CO2 【解析】(1)金屬用作電纜,是利用了它的導電性;用于制作鐵鍋,利用的金屬的導熱性;用于制作金屬絲,利用的金屬具有延展性; (2)鐵與氧氣、水充分接觸時容易生銹,在一燒杯中放有一根鐵釘,使其一半在液面以上,一半在液面以下,b點鐵最容易與氧氣、水同時接觸...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東莞市堂鎮(zhèn)六校2018屆九年級考三;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圖是同學們經(jīng)常使用的某品牌修正液包裝標簽,檢測后發(fā)現(xiàn),涂改液中含有苯、甲基環(huán)已烷等多種物質(zhì)。小明仔細閱讀后,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所學知識得出了該修正液的某些性質(zhì)。下面小明的推測中合理的是( 。
A. 修正液是純凈物
B. 修正液的成分對紙張具有腐蝕性
C. 修正液的某種物質(zhì)易揮發(fā)、易燃燒
D. 修正液中含有的化學物質(zhì)無毒,可以食用少許
C 【解析】A.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zhì)組成的物質(zhì)叫混合物;由一種物質(zhì)組成的物質(zhì)叫純凈物;修正液是混合物;B.由 修正液的用途可推知,修正液成分對紙張具沒有腐蝕性;C. 用完及時蓋上帽,推知修正液的某種物質(zhì)易揮發(fā);由易燃圖表可知易燃燒;D. 要嚴禁食用修正液。選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模擬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健康的生活離不開化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油脂是重要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可大量攝入油脂
B. 為保持肉制品鮮美,在香腸中加過量的亞硝酸鈉
C. 為預防甲狀腺腫大,應在食鹽中添加大量的碘元素
D. 人誤食重金屬鹽中毒后,服用雞蛋清可減輕毒性
D 【解析】A、油脂是重要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可適量攝入油脂,錯誤; B、亞硝酸鈉致死量是3克,在香腸中加適量的亞硝酸納,可保持肉制品鮮美,錯誤; C、為預防甲狀腺腫大,應在食鹽中添加適量的碘元素,錯誤;D、重金屬鹽能使蛋白質(zhì)變性,雞蛋清含有蛋白質(zhì),人誤食重金屬鹽中毒后,服用雞蛋淸可減輕毒性,正確。故選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連云港市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全真模擬(五)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人體中缺少某些元素,會影響健康,甚至引起疾病。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缺鐵易患貧血病 B.缺碘易患夜盲癥
C.缺鋅易患甲狀腺疾病 D.缺鈣易患動脈硬化疾病
A 【解析】 試題分析:一些必需的微量元素對人體的作用非常大,人體每天都應攝取適量的微量元素,否則會患各種疾病,可根據(jù)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進行分析解答。 A、鐵元素是合成血紅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會患貧血,所以正確; B、缺碘會患甲狀腺腫大,缺維生素A會患夜盲癥,所以錯誤; C、缺鋅會使生長發(fā)育緩慢,智力低下,所以錯誤; D、缺鈣幼兒易患佝僂病,老人易患骨質(zhì)疏松,所...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2018年九年級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實驗題
請根據(jù)下列實驗裝置回答問題:
(1)寫出儀器①②的名稱: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用F裝置收集滿O2并取出集氣瓶后,停止該實驗的正確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可用E裝置收集的氣體是________________(需答兩種)。
(4)硫化氫(H2S)是有毒氣體,實驗室常用塊狀硫化亞鐵(FeS)和稀硫酸在常溫下反應制取硫化氫(H2S)氣體,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最好是_________________。
(5)檢査C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先用彈簧夾夾住導氣管上的膠皮管,再向長頸漏斗中 加入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靜置,若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說明氣密性良好。
(6)G裝置可用于氣體的收集、檢驗、除雜和體積的測量等,用該裝置不能完成的實驗是______________(填序號)。
A.氣體從a端通入,收集氫氣。
B.瓶內(nèi)裝有澄清石灰水,氣體從a端通入,檢驗氧氣中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在b端連接量筒,瓶內(nèi)裝滿水,氧氣從a端通入,測量氣體的體積。
D.瓶內(nèi)裝有氫氧化鈉溶液,氣體從a端通入,吸收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鐵架臺 錐形瓶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先把導管移出水面,再熄滅酒精燈 H2、CH4 B 直至長頸漏斗下端形成一段水柱 水柱液面不下降 AC 【解析】(1)儀器①為鐵架臺,儀器②為錐形瓶, (2)高錳酸鉀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2KMnO4 K2MnO4 + MnO2 + O2↑;當用裝置F收集滿并取出集氣瓶后,為防止水槽里...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2018年九年級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為驗證Zn、Cu、Ag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可選用的試劑是
A. CuSO4溶液 B. 稀鹽酸 C. AgNO3溶液 D. ZnSO4溶液
A 【解析】A、鋅可以置換CuSO4溶液中的銅而出現(xiàn)紅色固體,證明鋅的活動性比銅強;銀和CuSO4溶液不反應,證明銅比銀的活動性強?梢宰C明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正確; B、試劑中銅、銀都不能與稀鹽酸反應,無法比較金屬銅與銀的活潑性的大小,錯誤;C、試劑中鋅、銅都能與AgNO3溶液反應,無法比較金屬鋅與銅的活潑性的大小,錯誤;D、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銅、銀都在鋅的后面,不能與硫酸鋅反應,不能...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2018年九年級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關于金屬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大多數(shù)金屬在自然界中以單質(zhì)形式存在
B. 鋼屬于合金,生鐵不屬于合金
C. 菱鐵礦的主要成分是FeCO3
D. 電線一般用銅制而不是銀制,是因為銅的導電性比銀好
C 【解析】A、大多數(shù)金屬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只有少數(shù)金屬(例如金、銀)以單質(zhì)形式存在,錯誤;B、鋼和生鐵都屬于鐵合金,錯誤;C、菱鐵礦的主要成分是FeCO3,正確;D、電線一般用銅銅制而不是銀制,是因為銀的價格較貴,錯誤。故選C。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牙克石市2018屆初三化學中考模擬試卷 題型:單選題
歸納推理是一種重要的化學思維方法,但推理必須科學、嚴謹。下列歸納推理正確的是
A. 燃燒需要氧氣,因此有氧氣參與的反應一定屬于燃燒現(xiàn)象
B. 催化劑在反應前后質(zhì)量不變,因此反應前后質(zhì)量不變的物質(zhì)一定是催化劑
C. 有機物一定含有碳元素,因此含有碳元素的物質(zhì)一定是有機物
D. 堿性溶液能使酚酞試液變紅,因此能使酚酞試液變紅的溶液一定呈堿性
D 【解析】A、有氧氣參與的反應不一定屬于燃燒現(xiàn)象,有氧氣參加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屬于燃燒現(xiàn)象,有氧氣參與的緩慢的氧化反應不是燃燒現(xiàn)象,錯誤; B、催化劑在反應前后質(zhì)量不變,但是反應前后質(zhì)量不變的物質(zhì)不一定是催化劑,如果反應前后各物質(zhì)的質(zhì)量和化學性質(zhì)均不變,則一定是催化劑,錯誤; C、有機物一定含有碳元素,氮含有碳元素的物質(zhì)不一定是有機物,比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鹽等都是無機物,...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對某pH=9的溶液成分進行分析、檢測,下列結(jié)果合理的是( )
A.NaOH KCl Na2SO4 B.NH4Cl K2SO4 KNO3
C.H2SO4 ZnCl2 Mg(NO3)2 D.K2CO3 NaNO3 CaCl2
A 【解析】對某pH=9的溶液成分進行分析可知,A選項中的成分合理;B選項氯化銨能與溶液中的氫氧根離子反應產(chǎn)生氣體;C選項硫酸能與氫氧根離子反應;D選項碳酸鉀能與氯化鈣反應生成沉淀;故答案選擇A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