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能源緊缺、環(huán)境污染等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1)煤、石油、天然氣三大化石燃料均屬于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其中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學式).
(2)燃燒含硫化石燃料會產生二氧化硫,大量二氧化硫釋放到空氣中,會導致雨水的pH (填“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形成酸雨。
(3)霧霾是一種災害性天氣現(xiàn)象,由于人類生產、生活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細顆粒物,如果超過大氣的自凈能力,又遇到穩(wěn)定天氣,就會出現(xiàn)霧霾現(xiàn)象.請分析下列污染物中,會導致霧霾的是 (填序號)。
A.二氧化硫 B.氫氧化物 C.一氧化碳 D.PM2.5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5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江蘇蘇州卷)化學(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今年的6月5日是第44個“世界環(huán)境日”,也是我國新《環(huán)保法》實施后的首個“環(huán)境日”。我國今年的主題是“踐行綠色生活”。下列做法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A.將農田中產生的秸稈就地焚燒
B.將廢舊電池深埋
C.增加植樹造林面積
D.高爐煉鐵的廢氣直接排放到大氣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5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貴州安順卷)化學(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4分)物質A是由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組成,與稀鹽酸反應得到物質B的水溶液,請根據(jù)題意寫出相應物質的化學式并計算其相對分子質量:
A物質的化學式 、相對分子質量 ;
B物質的化學式 、相對分子質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5年山東省濟南市平陰初三二;瘜W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各組物質混合在一起能進行反應,但不產生沉淀或氣體的是
A.氯化鐵溶液和燒堿溶液 B.生石灰和鹽酸
C.純堿和硝酸 D.硫酸銅溶液和氫氧化鋇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qū)初三中考二;瘜W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有三瓶無標簽的無色溶液,只知道它們分別是NaOH、NaCl、BaCl2中的各一種。下列四種溶液中,能將三種無色溶液一次鑒別出來的是
A.Na2SO4溶液 B.AgNO3溶液 C.酚酞試液 D.CuSO4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qū)初三中考二模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建設美麗泉城,優(yōu)化生活環(huán)境。下列做法中,不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張家港市初三中考網(wǎng)上閱卷適應性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物質的用途與性質密切相關。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因為熟石灰能和酸發(fā)生反應,所以可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因為“洗潔精”有乳化功能,所以“洗潔精”可用來洗滌餐具上的油污
C.因為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裝袋內防腐
D.因為甲醛能使蛋白質變性,起到防腐作用,所以甲醛水溶液可用于浸泡水產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九年級第二次模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16分)根據(jù)下圖回答問題:
(1)若選用A裝置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還需補充的一種儀器是 (填名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實驗室若選用B裝置制取二氧化碳,則需要改正的一點是 ,
請你寫出用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 ;
(3)用制取的二氧化碳進行如下實驗:
(I)向蒸餾水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Ⅱ)向其中一支試管中通入二氧化碳
(Ⅲ)將通入二氧化碳的試管加熱
①實驗(II)中溶液變?yōu)?色;
②實驗(III)中加熱之后,溶液又變?yōu)? 色,解釋出現(xiàn)此現(xiàn)象的原因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4)同學們在做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實驗后,廢液缸中盛有大量的鹽酸與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不考慮其它雜質)。為了對廢液進行處理,某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取廢液缸上層清液20.0g于燒杯中,逐滴滴入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5.3%的碳酸鈉溶液直至過量,滴入碳酸鈉溶液的質量與生成沉淀的質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
請計算:
①當廢液中鹽酸完全反應時,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為多少?
②當廢液中兩種物質剛好消耗完畢時,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多少?(計算結果精確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