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密閉容器中,有X、O2、CO2、H2O四種物質(zhì),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某種反應,反應一段時間后,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zhì)的質(zhì)量如下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物質(zhì)

X

O2

CO2

H2O

反應前的質(zhì)量/g

19

34

6

2

反應后的質(zhì)量/g

11

待測

28

20

A. 表中的待測值為32

B. X中一定含有C、H、O元素

C. 該反應是置換反應

D. 反應中CO2和H2O的分子個數(shù)比為1:2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河南省中考化學同步測試試卷:第八單元 金屬和金屬材料 題型:null

下列關于金屬材料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鋁制品表面應常用鋼刷擦洗

B. 可用鐵桶盛裝農(nóng)藥波爾多液

C. 焊錫(錫鉛合金)的熔點低,常用來焊接金屬

D. 鋼因為比生鐵的含碳量高,所以應用范圍更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河南省中考化學同步測試試卷:第七單元 燃料及其利用 題型:單選題

下列圖標與燃燒、爆炸無關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南省2018屆中考化學同步測試試卷:專項訓練 質(zhì)量守恒定律的應用 題型:單選題

甲烷和水反應可以制水煤氣(H2和CO的混合氣體),其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圖,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 該化學反應中有單質(zhì)生成

B. 反應前后各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不變

C.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4+H2O CO+H2

D. 反應前后分子的數(shù)目發(fā)生了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南省2018屆中考化學同步測試試卷:專項訓練 質(zhì)量守恒定律的應用 題型:單選題

一氧化碳與氫氣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CO+4H2=== X+H2O。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X中只含C、H兩種元素

B. X中C、H元素質(zhì)量比為3∶1

C. X與CO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之差為16

D. 反應前后原子的數(shù)目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南省2018屆中考化學同步測試試卷:專項訓練 質(zhì)量守恒定律的應用 題型:null

化石燃料燃燒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溫室效應,一種新的處理方法是將二氧化碳氣體通入含有長石(主要成分KAlSi3O8)的水溶液里,其中一種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KAlSi3O8+CO2+2H2O═KHCO3+X+3SiO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X是Al(OH)3

B. 反應前后各物質(zhì)中元素的化合價均未發(fā)生變化

C. 生成物中有一種氧化物

D. 該反應中涉及到的元素種類有5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河南省中考化學同步測試試卷:物質(zhì)間的轉化專項訓練 題型:科學探究題

某校實驗室有一無色澄清廢液,其中除了硝酸鈉以外,可能還會含有氫氧化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鋇中的一種或幾種。

實驗活動一:探究該廢液的組成。

取一定量的無色廢液,進行如圖所示實驗。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原無色廢液呈________(填“酸性”“堿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稱為________。

(2)生成固體甲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無色澄清廢液中一定沒有(寫名稱或化學式均可,下同)________________。

實驗活動二:處理廢液得到較純凈的硝酸鈉溶液。

將溶液A和原無色廢液充分混合,無明顯現(xiàn)象,接下來進行如下圖所示實驗。

(4)混合后廢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zhì)是(指示劑除外)_____________,試劑①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河南省中考化學同步測試試卷:物質(zhì)間的轉化專項訓練 題型:單選題

.下列各組變化中,每個轉化在一定條件下均能一步實現(xiàn)的是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2017-2018學年上學期九年級期末質(zhì)量檢測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加熱氯酸鉀到較高溫度時可以緩慢地分解出氧氣,二氧化錳可以作氯酸鉀分解的催化劑。在a、b兩支試管里分別裝有等質(zhì)量的氯酸鉀,再向b試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同時加熱,下列能正確表示兩試管中產(chǎn)生氧氣的量(縱坐標)與加熱時間(橫坐標)的圖像是(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