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江蘇省東臺市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明膠常應用于制藥和食品工業(yè),其所含的一種蛋白質(zhì)在人體內(nèi)水解,可得產(chǎn)物之一是苯丙氨酸(C9H11O2N)。下列關于苯丙氨酸說法正確的是
A.屬于氧化物
B.由C、H、O、N四種元素組成
C.由23個原子構成
D.各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9∶11∶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江蘇省丹陽市呂城片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為了測定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時氧氣的最低含量是多少,他們設計的實驗方案是先將氧氣和空氣按不同的體積比收集在集氣瓶里。收集氣體的裝置如圖。收集氣體的方法[是:在100 mL集氣瓶里裝滿水,塞緊膠塞并關閉活塞b,打開活塞a通入氧氣,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當量筒內(nèi)的水達到設定的體積后立即關閉活塞a,然后打開活塞b通入空氣,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約為60%的氣體,則通入氧氣的體積和通入空氣的體積約是
A.40 mL和60 mL B.60 mL和40 mL
C.50mL和50 mL D.20 mL和80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江蘇省無錫市崇安區(qū)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和分別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圖是某化學反應的微觀模型,其中理解正確的是
A.該反應是分解反應
B.反應中原子的種類發(fā)生了變化
C.參加反應分子個數(shù)比是2:3
D.生成物是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江蘇省宜興市丁蜀學區(qū)八校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從分子角度解釋下列現(xiàn)象,其中錯誤的是
A.氨水揮發(fā)—分子運動后分子間間隔增大
B.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C.熱脹冷縮—分子大小隨溫度改變而改變
D.氫氣燃燒—分子本身發(fā)生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廣東省東莞市堂星晨學校九年級上學期期測試化學試卷 (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根據(jù)右邊的結構圖回答:
如果該圖表示的是原子,
X值為 ,該原子的符號是 。
如果該圖表示的是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陽離子,X值為 ,符號是 。
如果該圖表示的是帶兩個單位負電荷的陰離子,X值為 ,符號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北京市海淀區(qū)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閱讀下面科普短文。
霧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困擾,柴靜的一部紀錄片《穹頂之下》引發(fā)了人們對于霧霾形成機理的關注,汽車尾氣排放是產(chǎn)生霧霾的因素之一。
科學分析表明,汽車尾氣中含有多種污染物,如固體懸浮微粒、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NOx)等。目前有效的尾氣治理方法是在汽車發(fā)動機排氣系統(tǒng)中加裝催化轉(zhuǎn)化器,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發(fā)生一系列反應,使CO、碳氫化合物、NOx三種有害物質(zhì)較快地轉(zhuǎn)化為對人體無害的CO2 , N2和水蒸氣(H2O),因此這種催化劑被稱為三效催化劑(TWC)。
'I'WC通常是以貴金屬鉑、鍺、把為活性組分,它們是三效催化劑中起催化作用的主體。制作TWC時,將貴金屬通過浸漬的方法分散在比表面積較大的一Al2O3活性涂層上黑(“比表面積”指單位質(zhì)量物料所具有的總面積),并將一Al2O3涂附在熔點達13500C董青石載體上。由此可見,催化轉(zhuǎn)化器是安裝在汽車排氣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機外凈化裝置。
依據(jù)文章內(nèi)容,回答下列問題:
(1)荃青石的熔點是13500C,該性質(zhì)屬于 (填“物理”或“化學”)性質(zhì)。
(2)三效催化劑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一Al2O3活性涂層、 和
(3)在催化轉(zhuǎn)化器中發(fā)生了一系列反應,其中的一步是: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和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
(4)機動車發(fā)動機排氣系統(tǒng)中加裝催化轉(zhuǎn)化器的作用是 。
(5)科學家一直積極致力于開發(fā)新型的活性組分,如采用Mn、Fe、Cu等金屬為主要活性組分來取代貴金屬,你認為該研發(fā)的優(yōu)勢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