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圖1所示裝置可用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其中與集氣瓶相連的壓強傳感器等電子設備能將集氣瓶內(nèi)氣體壓強精確地記錄并保存下來.圖2、圖3是用該裝置測得的紅磷和木炭分別在集氣瓶中燃燒的壓強與時間關系圖(該裝置氣密性良好,p0是集氣瓶內(nèi)初始氣壓,p1和p2分別是反應結束后恢復到室溫時集氣瓶內(nèi)的氣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燃燒匙內(nèi)所裝紅磷或木炭的多少對實驗結果無影響
B.反應開始時集氣瓶中壓強瞬間變大的是由燃燒放熱造成的
C.P1=0.79P0,P2=P0壓強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木炭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
D.由圖2和圖3都可推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分析 A.根據(jù)藥品多少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來分析;
B.根據(jù)壓強瞬間變大的原因來分析;
C.根據(jù)壓強的不同原因來分析;
D.根據(jù)木炭燃燒生成氣體來分析.

解答 解:A.若所用藥品過少,就不會將裝置內(nèi)的氧氣耗盡,會導致實驗結果出現(xiàn)誤差,故錯誤;
B.反應開始時,物質燃燒放出大量的熱,氣體體積受熱膨脹,所以集氣瓶中壓強瞬間變大的是由燃燒放熱造成的,故正確;
C.壓強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木碳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故正確;
D.由于碳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雖然都消耗了氧氣,但又生成了氣體,裝置內(nèi)氣體壓強保持不變,無法測定,故錯誤.
故選BC.

點評 解這類題目,主要是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總結實驗結論,根據(jù)結論得出的物質性質,屬基礎性知識考查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寫出下列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①高錳酸鉀受熱分解:高錳酸鉀$\stackrel{加熱}{→}$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②鐵絲在氧氣中燃燒:鐵+氧氣$\stackrel{點燃}{→}$四氧化三鐵;
③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磷+氧氣$\stackrel{點燃}{→}$五氧化二磷;                              
④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碳+氧氣$\stackrel{點燃}{→}$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9.非典型肺炎在我國部分地區(qū)造 成的疫情形勢非常嚴峻,為了預防非典型肺炎,很多部門用過氧乙酸對環(huán)境進行消毒,已知過氧乙酸的化學式為C2H4O3
(1)過氧乙酸分子中,碳、氫、氧的原子個數(shù)比依次為2:4:3;
(2)過氧乙酸中,碳、氫、氧元素的質量比依次為6:1:12;
(3)過氧乙酸的相對分子質量為76;
(4)過氧乙酸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為3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下列各組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變化,都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酒精燃燒、蠟燭熔化B.冰雪融化、濃氨水揮發(fā)
C.剩飯變餿、高粱釀酒D.燈泡發(fā)光、鐵鍋生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3.看圖回答下列問題:

①寫出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氫氣+氧氣$\stackrel{點燃}{→}$水,反應的基本類型是化合反應.
②從圖中你還得到那些信息?(至少寫出2條)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組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用化學用語填空
氦氣He 兩個水分子2H2O 硫離子S2-
碳酸鈉Na2CO3   乙醇C2H5OH沼氣的主要成分CH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下列現(xiàn)象
(1)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原來鐵的質量增大鐵絲與氧氣反應生成四氧化三鐵,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反應的鐵和氧氣質量之和與生成的四氧化三鐵質量相等,所以生成物的質量比細鐵絲的質量大
(2)蠟燭在空氣中燃燒后質量減輕了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到周圍的空氣中去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學習化學需要使用化學符號,請用恰當?shù)幕瘜W用語表示帶點的字.
(1)味如嚼蠟:成語中的蠟含有碳、氫等元素,寫出其中一種元素的元素符號C或H.
(2)蠟炬成灰淚始干:詩句中蠟炬成灰指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寫出其中一種物質的化學式CO2或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用化學符號填寫下列空白:
①兩個氫原子2H;        
 ②4個二氧化碳分子4CO2,空氣中體積分數(shù)最大的氣體N2
③3個鈉離子3Na+;  
④水中氧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H2$\stackrel{-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