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溫下,向某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中分別加入下列物質(zhì),均可使其變渾濁,其中沒有發(fā)生化學變化的是
A.生石灰 B純堿溶液 C.干冰 D.熟石灰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5年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8.3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簡答題
(2012雞西)雞西市某課外活動小組利用雙休日到廢品回收站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結(jié)合下列圖片,請你從金屬資源等方面提出至少三條合理化建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5年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8.1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某同學為測定某種鐵合金樣品的組成,取2g樣品在純氧中完全燃燒得到0.0352g CO2.
(1)該合金屬于________(填“生鐵”或“鋼”).
(2)有同學提出:灼燒可使鋼中的炭變?yōu)镃O2揮發(fā)掉,灼燒后鋼樣品質(zhì)量會減輕.可是他們將一定量的鋼樣品在氧氣中灼燒后,發(fā)現(xiàn)質(zhì)量反而增加了很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重慶市九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探究題
(5分)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整理實驗室時發(fā)現(xiàn)一瓶氫氧化鈉固體,于是他們對這瓶氫氧化鈉固體的成分展開探究。
【提出問題】這瓶氫氧化鈉固體是否變質(zhì)?若發(fā)生變質(zhì),則變質(zhì)的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猜想假設(shè)】猜想一:沒有變質(zhì);
猜想二:完全變質(zhì);
猜想三:部分變質(zhì);
【實驗探究】為了探究固體成分,他們分別進行了如下實驗:
(1)甲同學取少量固體于試管中,加入稀硫酸,產(chǎn)生了較多氣泡,他認為這瓶固體中含有 ,從而否定了猜想一。
(2)為了進一步確定這包固體的成分,乙同學取少量固體于試管中,加水溶解后滴入酚酞溶液變紅,于是他認為猜想三正確。
(3)丙同學認為乙的結(jié)論不嚴密,于是設(shè)計了以下方案,請你完成下列實驗報告:
實驗步驟 | 可能觀察到的現(xiàn)象 | 結(jié)論 |
①取樣于試管中,加水溶解,滴入過量的________(填化學式)溶液 | 產(chǎn)生白色沉淀 | 猜想二正確 |
②反應后過濾,去上層清液,滴入酚酞溶液 | __________________ |
【反思與交流】
(4)要除去久置的氫氧化鈉固體中的雜質(zhì),得到純凈的氫氧化鈉,可用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重慶市九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分)用化學用語表示
(1)2個銨根離子
(2)氧化鎂中鎂的化合價
(3)金剛石
(4)預防幼兒佝僂病應補充的元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重慶市九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黑火藥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黑火藥爆炸的原理S+2KNO3+3C==K2S+N2↑+3X↑,則X的化學式是
A.CO B.CO2 C.NO D.S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東營市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將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的混合物19.3g,放入80.7g水中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100g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7.3%的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試計算:
(1)將上述濃度的稀鹽酸100克稀釋為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4%的稀鹽酸,需要加入水的質(zhì)量;
(2)原混合物中氫氧化鈉的質(zhì)量;
(3)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東營市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用固體氯化鈉配制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一定的溶液時,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A.稱量、量取、溶解、計算 B.溶解、計算、稱量、量取
C.計算、稱量、量取、溶解 D.稱量、量取、計算、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西省余干縣三校九年級5月聯(lián)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預防缺鐵性貧血病需適量補充的元素是
A、鈉 B、碘 C、鈣 D、鐵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