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Y形管可以開展多種實驗研究。
(1)用Y形管制備氣體。若固體A為黑色,B為無色液體,則產(chǎn)生的氣體可能是______,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2)用Y形管檢驗反應產(chǎn)物。固體A為碳酸氫鈉,為檢驗加熱后產(chǎn)物中有CO2,液體B為______。
(3)用Y形管測定黃銅(銅鋅合金)中Zn的含量。則可從下圖中選用的一種裝置為____(填字母)。
(4)用Y形管及B、C裝置測定純Zn的相對原子質量,固體A為純鋅,液體B為某濃度足量稀硫酸。則需要讀取的數(shù)據(jù)有:純鋅的質量mg和______,則鋅的相對原子質量可表示為______(已知氫氣的密度為g/mL,需要測定的另一數(shù)據(jù)用字母amL表示)。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宿遷市2019屆3月中考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過量的鐵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則濾渣中的成分是( )
A. Cu B. Ag和Cu C. Fe和Cu D. Cu 、Ag和F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浙江省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某同學在學習了金屬及其化合物之間的轉化規(guī)律后,給制了可以通過一步反應制取MgSO4的思維導圖,其中所選用的物質錯誤的是
A. ①—Mg B. ②—MgCl2 C. ③—H2SO4 D. ④—Mg(O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黑龍江省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反應中各物質的粒子個數(shù)比為3:1:1:1
B. 該反應的是化合反應
C. 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沒有發(fā)生變化
D. 反應中原子種類發(fā)生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黑龍江省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現(xiàn)象中包含化學變化的是 ( )
A. 酸雨 B. 溫室效應 C. 山洪爆發(fā) D. 日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四川省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一診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家庭小實驗”中,不能達到預期目的是( 。
A. 把冷碟子放在蠟燭火焰的上方收集炭黑
B. 用食鹽水鑒別小蘇打和純堿
C. 用白醋和雞蛋殼制二氧化碳
D. 用某些植物的花瓣制酸堿指示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四川省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一診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能聞到花草香味的原因是
A. 分子的質量小
B. 分子由原子構成
C. 分子在不斷運動
D. 分子間有間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科學探究題
據(jù)報道,我國超市每年消耗約40萬噸塑料袋。其中聚乙烯塑料袋無毒,可以包裝食品,其組成中只含C、H元素,若把廢聚乙烯塑料袋通過焚燒處理,將會排放大量CO2氣體。某興趣小組欲測量一定質量聚乙烯塑料袋燃燒后產(chǎn)生CO2的質量,設計了以下實驗裝置,裝置A中小燒杯里加入的是H2O2和MnO2,裝置B里加入的是濃硫酸,裝置C里加入的是堿石灰。
(查閱資料)NaOH和CaO的混合物俗稱堿石灰,堿石灰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
(實驗探究)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或化學方程式 |
①把H2O2倒入盛有少量MnO2小燒杯里有的小燒杯里,觀察現(xiàn)象 | 小燒杯里有_____ |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
②用電子打火器點燃纏繞在玻璃棒上的廢聚乙烯塑料袋,觀察廢聚乙烯塑料袋現(xiàn)象 | 廢聚乙烯塑料袋_____ | 裝置B中濃硫酸的質量_____ 裝置C中堿石灰的質量_____ |
(評價反思)
(1)裝置A小燒杯中加入H2O2和MnO2的目的是_____
(2)裝置B中濃硫酸的作用是_____
(3)裝置C中堿石灰的作用是_____
(4)根據(jù)實驗目的,需要進行稱量的是_____
①實驗前塑料袋的質量
②實驗前和實驗后裝置B的質量
③實驗前和實驗后裝置C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蘇州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月考化學試卷(1月份) 題型:單選題
少量下列物質放入水中充分攪拌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白糖 B. 白酒 C. 白醋 D. 花生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