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實驗設計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選項 | A | B | C | D |
實驗設計 | ||||
實驗目的 | 探究二氧化錳能否加快過氧化氫分解 | 探究石蠟燃燒后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 | 檢驗氧氣是否集滿 | 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
A. A B. B C. C D. D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隨著科學的發(fā)展,新能源的開發(fā)不斷取得突破。清華大學研究人員成功研制出一種納米纖維催化劑,可將二氧化碳轉化成液體燃料甲醇,其微觀示意圖如圖(圖中的微粒恰 好完全反應)所示。請根據(jù)微觀示意圖回答以下問題。
(1)丁的化學式為_____,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填寫字母序號)。
A.反應前后原子數(shù)目發(fā)生改變 B.該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C.甲是單質,乙、丙、丁均為化合物 D.該化學反應前原子種類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北省唐山市灤州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為了防止鋼鐵制品銹蝕,下列做法不當?shù)氖?( )
A. 在鐵制品表面鍍上一層鋅
B. 在車船的表面噴涂油漆
C. 將使用后的菜刀用布擦干
D. 用洗滌劑把鐵制品表面的油膜洗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下列有關反應的原理。
(1)實驗室用鋅和稀硫酸制取氫氣______。
(2)生活中用甲烷做燃料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在2A+3B=2C+4D中,3.2gA與9.6gB恰好完全反應生成5.6gC,已知D的相對分子質量為l8,則C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
A. l6 B. 28 C. 44 D. 6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為了經(jīng)久耐用,在燈泡中可填充的氣體是
A. 氧氣 B. 氮氣 C. 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簡答題
空氣質量與氮氧化物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是兩種重要的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化學式為NO)是一種無色氣體,熔點-163.6℃,沸點151℃,密度比空氣略大,微溶于水。NO不穩(wěn)定,易于空氣中氧氣發(fā)生反應,生成紅棕色有刺激性氣味的二氧化氮(NO2)。實驗室用銅與稀硝酸反應來制備NO.工業(yè)上可用氨氣與氧氣為原料,在加熱和催化劑條件下制得一氧化氮。汽車尾氣(含有CO與NO等物質)是城市空氣的污染源,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車的排氣管上裝一個“催化轉換器”,使CO與NO反應,生成兩種可參與大氣生態(tài)環(huán)境循環(huán)的無毒氣體。NO被發(fā)現(xiàn)廣泛分布于生物體內各組織中。1992年被美國Science雜志評選為“明星分子”。NO在心、腦血管調節(jié)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生物學作用,是心腦血管的保護神。
依據(jù)文章內容,請回答下列問題:
(1)NO的物理性質______。
(2)NO在空氣一種會轉變成______。
(3)NO可用______法收集。
(4)治理NO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5)NO對人類有利的一面主要體現(xiàn)在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2017年4月15日是我國第二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煤礦的礦井要加強通風,防止發(fā)生爆炸
B. 酒精能破壞蛋白質結構,可用于殺菌消毒
C. 廚房天然氣泄露,可打開抽油煙機排氣
D. 進入久未開啟的地窖,要做燈火實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qū)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用下圖裝置進行實驗,將裝置傾斜,使管①、②中藥品接觸,觀察到氣球鼓起,一段時間后又恢復原狀。下列藥品符合該實驗現(xiàn)象的是
A. 生石灰和水 B. 鎂條和稀鹽酸
C. 二氧化錳和過氧化氫溶液 D. 大理石和稀鹽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