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原子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Ca元素為非金屬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ⅡA族
B.鈣原子核外有20個電子
C.鈣原子核內質子數(shù)n為40
D.“補鈣”劑——葡萄糖酸鈣中,鈣的化合價為+1價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qū)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圖為運用數(shù)字化實驗測量向盛滿二氧化碳的密閉裝置內注入石灰漿(含有氫氧化鈣的白色渾濁液體)并振蕩裝置后相對壓強的變化曲線,結合數(shù)據(jù)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曲線①到②壓強上升,是因為石灰漿注入裝置時,擠壓了瓶內氣體
B. 曲線②到③壓強緩慢下降是因為沒有振蕩裝置,裝置內二氧化碳氣體沒有來得及和石灰漿反應
C. 曲線③到④迅速下降是振蕩裝置后,石灰漿和瓶內二氧化碳發(fā)生反應的結果
D. 曲線表明氫氧化鈣可用于檢驗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簡答題
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報告中,要求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產業(yè)轉型、新能源開發(fā)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高碳能源消耗,達到經濟社會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fā)展形態(tài)。
(1)目前常見的化石燃料包括石油、天然氣和煤,它們都屬于______(“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氫氣被視為21世紀最有發(fā)展的新型“綠色能源”原因是:因其制取原料來源廣,燃燒放熱大,______等特點。
(3)天然氣是一種重要的“非石油化”能源,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甲烷與氧氣構成的燃料電池中能量轉化形式主要是______。
a.化學能轉化為熱能b。電能轉化為化學能c。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②將CH4和CO2在一定條件下生成CO和H2時,該反應的重大意義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有許多古代文明或工藝,下列一定包含化學變化的是
A. 用石塊修筑長城 B. 指南針指到引航海
C. 用泥土燒制陶瓷 D. 在甲骨上刻文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遼寧省錦州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6分)下圖是A、B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據(jù)圖回答:
(1)P點表示的意義是 。
(2)把t2℃時等質量A、B兩物質的飽和溶液降低到t1℃,析出晶體較多的是 。
(3)當A中含有少量B物質時,可采用 的方法提純A物質。
(4)t2℃時,將90gA物質投入到100g水中,得到A物質的 (填“飽和”或“不飽和”)溶液,此時溶液的質量是 g。
(5)t2℃時,將30gA物質投入到100g水中,可再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使之變?yōu)轱柡腿芤海?u>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遼寧省錦州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歸納與反思是學習化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下列各項歸納完全正確的是
A.性質與用途 | B.能源與環(huán)境 |
氧氣有助燃性——做燃料 熟石灰呈堿性——改良酸性土壤 | 使用氫能源——無污染 使用乙醇汽油——無污染 |
C.物質的鑒別 | D.營養(yǎng)與健康 |
軟水和硬水——肥皂水 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灼燒 | 人體缺鐵——易患貧血 牛奶保鮮——加大量防腐劑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遼寧省錦州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各組固體物質,只用水不能進行鑒別的是
A. CaCO3、Na2CO3 B. K2SO4、KCl
C. 生石灰、熟石灰 D. CuSO4、Fe2(SO4)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南省濮陽市縣區(qū)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將一定量的鋅粉加入到硝酸亞鐵、硝酸銀的混合溶液中,溶液最終變?yōu)闊o色.下列圖象能表示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北省棗陽市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核電荷數(shù)少于核外電子數(shù)的一定是
A. 分子 B. 原子 C. 陰離子 D. 陽離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