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_____
(2)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下分解_____
(3)二氧化碳是常用的滅火劑,但有的金屬著火卻不能用二氧化碳滅火。如金屬鎂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繼續(xù)燃燒,生成白色的氧化鎂和黑色的碳。請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4)催化轉(zhuǎn)化器可有效降低尾氣中的CO、NO、NO2和碳氫化合物等有害物質(zhì)向大氣中排放。請寫出CO和NO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發(fā)生反應生成CO2和N2的化學方程式_____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北省棗陽市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按質(zhì)量計算:空氣中含有氮氣78%、氧氣21%、其它氣體和雜質(zhì)1%
B. 魚類能在水中生活,證明氧氣易溶于水
C. 潔凈的空氣是純凈物.被污染的空氣是混合物
D. 實驗室常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四川省巴中市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三;瘜W試卷 題型:流程題
某固體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鈣、硫酸鈉、氯化鋇、硫酸銅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該固體粉末的成分,進行如下實驗:
回答下列問題:
(1)反應I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色沉淀C是___________(填化學式)。
(3)原固體粉末一定含______________(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萊蕪市牛泉鎮(zhèn)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實驗題
小剛和小強用圖甲和乙所示實驗來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經(jīng)查閱資料知:白磷著火點為40℃,紅磷著火點為240℃,它們在空氣中燃燒都生成有毒的白煙——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剛用圖甲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
(2)小強用圖乙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得到以下實驗事實:
①不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②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③不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④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燃燒。該實驗中,能證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觸空氣才能燃燒的實驗事實是_____(填序號,下同);能證明可燃物必須達到一定溫度(著火點)才能燃燒的實驗事實是_____。
(3)“化學實驗的綠色化”要求實驗室的“三廢”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處理。圖甲與圖乙所示實驗相比,_____(填“甲”或“乙”)更體現(xiàn)了化學實驗的綠色化追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萊蕪市牛泉鎮(zhèn)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在化學反應A2+BC=B+A2C中,反應物BC與生成物 B的質(zhì)量關系如圖所示.將2g A2與80g BC恰好完全反應,則生成A2C的質(zhì)量是( )
A. 64 g B. 18 g C. 80 g D. 9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萊蕪市牛泉鎮(zhèn)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已普遍進入城市家庭,它是含有下列物質(zhì)的混合物,在常壓下,這些物質(zhì)的沸點如下表所示:
物質(zhì)名稱 | 乙烷 | 丙烷 | 丁烷 | 戊烷 | 己烷 |
沸點/℃ | -88.6 | -42.4 | -0.5 | 36.1 | 69.2 |
在常溫下使用至無氣體放出時,鋼瓶中常剩余一些液態(tài)物質(zhì),這些物質(zhì)最有可能是
A. 乙烷、丙烷和丁烷 B. 乙烷和丙烷
C. 只有乙烷 D. 戊烷和己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蕪湖市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一;瘜W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一定條件下,蠟燭在一瓶空氣中燃燒。利用O2傳感器,測定燃燒過程中O2的體積分數(shù),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蠟燭燃燒需要氧氣
B. 蠟燭熄滅后,密閉容器中還有氧氣
C. 蠟燭燃燒前,密閉容器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小于21%
D. 蠟燭熄滅后,密閉容器中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shù)為8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南省長沙市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用化學用語表示:
①氖氣:___;②五個銨根離子:___;
③兩個二氧化碳分子:___;④氧化鎂中鎂元素的化合價: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