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薪燒炭南山中”是白居易所寫《賣炭翁》中的詩句。這里“伐薪”和“燒炭”各指的變化是
A.前者是物理變化,后者是化學變化 B.前者是化學變化,后者是物理變化
C.兩者均為物理變化 D.兩者均為化學變化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云南省初三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簡答題
(7分)碳及碳的化合物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含碳元素的新材料不斷涌現(xiàn).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關于金剛石、石墨、C60的認識,正確的是_______(填序號).
A.這三種物質都很軟,可作潤滑劑;
B.這三種物質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C.這三種物質完全燃燒后的產物都是CO2;
D.這三種物質都能導電.
(2)由+4價碳元素與-1價氫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_____________。
(3)倡導“低碳”生活,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請舉一例在日常生活中符合這一主題的做法___________。
(4)X、Y、Z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它們之間有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X是有毒氣體,Y是不支持燃燒的氣體,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寫出X的化學式____________;
②寫出Y→Z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自然界中,Y轉化為O2的主要途徑是綠色植物的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南省鄭州市初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常溫下能與二氧化碳發(fā)生化合反應的物質是
A.水 B.澄清石灰水 C.氧氣 D.木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湖北省咸寧市初三上學期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實驗室制取氧氣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①點燃酒精燈,加熱試管;②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③將高錳酸鉀裝入試管,管口放一小團棉花,塞上帶導管的單孔塞,固定在鐵架臺上;④用排水法收收集氧氣;⑤熄滅酒精燈;⑥將導管從水中取出。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A.②③①④⑥⑤ B.③②①④⑥⑤
C.②③①④⑤⑥ D.③④①②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湖北省咸寧市初三上學期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給固體物質加熱時引起試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
①試管外壁有水;②試管口向上傾斜③試管底部跟酒精燈芯接觸了;
④試管質量不好;⑤試管里藥品太多
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濟南市初三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3分) 十二水合硫酸鋁鉀又稱明礬,化學式為KAl(SO4)2·12H2O ,無色立方晶體,有玻璃光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備鋁鹽、發(fā)酵粉、媒染劑、造紙、防水劑等。
(1)明礬溶于水時解離出兩種金屬陽離子分別為 和 (寫離子符號)。
(2)取一定量的KAl(SO4)2·12H2O放入盛有一定量NaHCO3溶液的燒杯中,恰好完全反應,有關的化學反應為:2KAl(SO4)2·12H2O+6NaHCO3=K2SO4+3Na2SO4+2Al(OH)3↓+6CO2↑+24H2O
該反應過程中,觀察到的明顯反應現(xiàn)象是(答一條即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濟南市初三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設計實驗方案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下化學實驗設計中,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A.廚房中用食醋鑒別純堿和食鹽
B.用AgNO3溶液鑒別H2中混入的少量HCl雜質
C.用稀硫酸除去鐵粉中混有的少量銅粉
D.用稀鹽酸檢驗暴露在空氣中的NaOH固體是否變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云南省景洪市初三11月月考化學試卷 (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氧化物RO中含氧元素40%,則R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A.20 B.24 C.40 D.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qū)初三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4年11月19日,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胡萬林用芒硝(主要成分為Na2SO4)給人治病治死案公開宣判,判處胡萬林有期徒刑15年,其中胡萬林所用的芒硝屬于
A.氧化物 B.酸 C.堿 D.鹽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