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們應該了解有關水的一些知識。
(1)保護水環(huán)境、珍愛水資源,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下列做法有利于保護水資源的是 (填序號)。
A.大量使用化肥農(nóng)藥 B.工業(yè)廢水處理達標后排放
C.使用含磷洗衣粉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2)水也是最常見的溶劑,將下列物質(zhì)加入足量的水中,能形成無色溶液的是
。(填字母序號)
A.植物油 B.蔗糖 C.CaCO3 D.高錳酸鉀
(3)溶解了較多的的可溶性鈣和鎂的化合物的水屬于硬水。硬水對生產(chǎn)、生活都有不良影響。生活中,一般可用 的方法來使硬水轉(zhuǎn)化為軟水。
(4)我國研制出比漂白粉更高效的飲用水消毒劑“ClO2”,制取ClO2反應為:
X + 2NaClO2 == 2ClO2 + 2NaCl,則X的化學式為 。
(5)寫出一個有水參加的化合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6)在實驗室用濃硫酸配制稀硫酸時,需要用到水,其主要步驟有:計算、 、混勻、冷卻至室溫裝瓶并貼上標簽。 若要配制184g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的稀硫酸,需要質(zhì)量分數(shù)為98%的濃硫酸(密度為1.84 g/cm3) mL(計算結(jié)果保留一位小數(shù))。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課外探究小組對實驗教師提供的一包白色固體(可能是NaCl、Na2SO4、Na2CO3和NaNO3的一種或幾種)進行了下面的實驗,且每步實驗中均加入足量的試劑,至充分反應。實驗過程、現(xiàn)象見下圖:
請分析實驗過程并完成以下問題:
(1)實驗中不能用稀鹽酸代替稀硝酸的原因是 防止稀鹽酸與AgNO3溶液反應,對判斷是否含有NaCl造成干擾 ;
(2)滴加Ba(NO3)2的目的是 檢驗白色固體中是否含有Na2SO4 ;
(3)通過計算推斷:原白色固體的成分為 。(簡單寫出必要的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生活與化學密切相關,處處充滿著化學知識。
⑴ 下列食物中,能提供大量維生素的是 (填字母序號)。
A.牛奶 B.大米 C.蔬菜
⑵ 牛奶中含有 元素(填名稱),老年人長期飲用可以有效預防骨質(zhì)疏松。
⑶ 下列物品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屬于天然纖維的是 (填字母序號)。
A.橡膠手套 B.棉布圍裙 C.塑料保鮮膜
⑷ 我們常用洗滌劑清洗餐具上的油污,這是因為洗滌劑具有 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實驗室常用如下圖所示裝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燒條件。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燒杯中的熱水只起到加熱作用
|
C.對準燒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氣,熱水中的白磷能燃燒
D.銅片上的紅磷不能燃燒,是因為溫度沒有達到紅磷的著火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圖中,“—”表示相連的物質(zhì)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反應,“→”表示在一定條件下丁可以轉(zhuǎn)化為乙。下面四組選項中,符合右下圖要求的是
甲 | 乙 | 丙 | 丁 | |
A. | H2SO4 | Na2SO4 | NaOH | NaCl |
B. | KCl | K2CO3 | KOH | HCl |
C. | C | H2O | CO2 | O2 |
D. | Fe | CuCl2 | Zn | HCl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chǎn)之要、生態(tài)之基”是2014年“中國水周”的宣傳口號之一。下列關于水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電解水可得到氫氣和氧氣x
B.經(jīng)過自來水廠處理的水是純水
C.我國人均可利用淡水資源十分短缺
D.水通過“三態(tài)”變化實現(xiàn)在自然界中的循環(huá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物質(zhì)中屬于人類維持生命和健康基本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是
①維生素 ②蛋白質(zhì) ③糖類 ④油脂 ⑤無機鹽 ⑥水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⑤
C.只有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毕铝嘘P于農(nóng)作物和化肥的說法正確的是
A.(NH3)2SO4屬于復合肥料
B.農(nóng)作物所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只有氮、磷和鉀三種
C.磷肥能使作物根系發(fā)達,耐寒耐旱
D.銨態(tài)氮肥與熟石灰混合施用可以明顯提高肥效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