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水和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1是水通電分解的示意圖,請寫出電解水的化學方程式 ,若試管a中產(chǎn)生10 mL氣體,則相同條件下,b試管中產(chǎn)生 mL氣體。

(2)圖2中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該氣體 (填“屬于”或“不屬于”)空氣污染物;試驗結(jié)束后,用pH試紙測量集氣瓶中的液體,其pH 7(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3)圖3所示的是探究鐵生銹條件的實驗,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c中鐵片變紅,d中鐵片依然光亮,對比c、d中的現(xiàn)象,說明決定鐵生銹快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 。

(4)防止溫室效應的進一步增強,以下建議可行的是(填字母) 。

A.開發(fā)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等新能源

B.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

C.大量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

D.禁止使用空調(diào)

【答案】(1)2H2O2H2↑+O2 20(2) 屬于 小于 (3)氧氣的含量(氧氣的濃度) (4)AC

【解析】

試題分析:電解水的化學方程式2H2O2H2↑+O2↑,若試管a中產(chǎn)生10 mL氣體,則相同條件下,b試管中產(chǎn)生20mL氣體。圖2中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該氣體是二氧化硫?qū)儆诳諝馕廴疚;試驗結(jié)束后,其溶液顯示酸性,用pH試紙測量集氣瓶中的液體,其pH小于7。圖3所示的是探究鐵生銹條件的實驗,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c中鐵片變紅,d中鐵片依然光亮,對比c、d中的現(xiàn)象,說明決定鐵生銹快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氧氣的含量(氧氣的濃度)。防止溫室效應的進一步增強,以下建議: 開發(fā)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等新能源;大量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裝置常用于實驗室制取氣體。根據(jù)給出的裝置回答下列問題:

(1)指出編號儀器名稱:① ;

(2)實驗室利用A裝置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 ,該反應是 (填“放熱”或“吸熱”)反應。

(3)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 ,利用C裝置收集較純凈的二氧化碳氣體的最佳時刻是 ;用F裝置收集二氧化碳時,氣體應從 (填導管兩端的字母)端進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F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的六種物質(zhì),其中B、C組成元素相同,C、D、E、F是不同類別的化合物,D和E的溶液均呈堿性,且E可用作改良酸性土壤,它們相互間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圖中“—”表示相連的物質(zhì)兩兩之間可以發(fā)生反應,“→”表示由某一物質(zhì)轉(zhuǎn)化為另一物質(zhì),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請回答:

(1)E的化學式 ;C的化學式 。

(2)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 。

(3)由D生成C的基本反應類型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興趣小組進行以下實驗:

【提出問題】實驗一和實驗二中,現(xiàn)象為何不同?

【查閱資料】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反應會生成藍色的氫氧化銅,但當硫酸銅溶液過量時,也會生成淺綠色的堿式硫酸銅。

【分析討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填字母)。

A.加熱實驗一反應后生成的物質(zhì),出現(xiàn)黑色固體

B.實驗二中生成了堿式硫酸銅

C.根據(jù)實驗一和實驗二可知,反應物相同時,反應物的量不同,產(chǎn)物可能不同

D.根據(jù)實驗一和實驗二可知,反應物相同時,反應條件不同,產(chǎn)物可能不同

【繼續(xù)探究】該小組同學對堿式硫酸銅產(chǎn)生了興趣,通過以下實驗探究堿式硫酸銅受熱分解的產(chǎn)物。(已知:無水硫酸銅遇H2O變藍;SO2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裝置

操作及現(xiàn)象

分解產(chǎn)物

A

試管中出現(xiàn)黑色固體,將黑色固體溶于稀硫酸,溶液呈藍色

B

U形管中出現(xiàn)藍色固體

C

溶液顏色

SO2

D

O2

【拓展延伸】(A類學校選做A類題,B類學校選做B類題,C類學校選做C類題。)

(A類)若實驗二中得到的堿式硫酸銅化學式為CuSO43Cu(OH)2,將該堿式硫酸銅浸泡在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密封放置一天后,固體全部變?yōu)樗{色。寫出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B類)取12.9g某種堿式硫酸銅[化學式可表示為xCuSO4yCu(OH)2],加熱完全分解后生成0.9g水,則x︰y =

(C類)取2份等質(zhì)量的某種堿式硫酸銅[化學式可表示為xCuSO4yCu(OH)2],一份加熱完全分解后生成4.8g氧化銅,另一份可與20g質(zhì)量分數(shù)為19.6%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則該堿式硫酸銅的化學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圖是a、b、c三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t1℃時,a、c的溶解度相等

B.t1℃時,a物質(zhì)飽和溶液中溶質(zhì)、溶劑的質(zhì)量比為1∶5

C.t2℃時,a、b、c的飽和溶液降溫到0℃后,C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最大

D.t2℃時,30 g a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稀釋成20%溶液,需加入水的質(zhì)量為20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組說法正確的是(

A

①用肥皂水可以區(qū)分蒸餾水和硬水

②用灼燒聞氣味區(qū)分羊毛絨與棉線

B

①花香四溢,說明微粒在不停地運動

②熱脹冷縮,說明微粒大小發(fā)生改變

C

①利用洗潔精的乳化作用清除油污

②用甲醇溶液浸泡海鮮食品來保鮮

D

①乘坐車船時可以隨身攜帶大量易燃品

②火災現(xiàn)場逃生時常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疊氮化鈉(NaN3)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安全氣囊,某化學小組同學對其進行下列研究。

【查閱資料】:

①NaN3受撞擊會迅速分解生成Na、N2,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②NaN3遇鹽酸、H2SO4溶液無氣體生成;

③堿石灰是CaO和 NaOH的混合物;

④NaN3工業(yè)上制備方法是:將金屬鈉與液態(tài)氨反應制得NaNH2,再將NaNH2與N2O反應可生成NaN3、NaOH和氣體X,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NH2+N2O = NaN3+NaOH+X;則X的化學式為

【問題探究】:(一)測定某工業(yè)級NaN3樣品中Na2CO3的質(zhì)量分數(shù)

(1)工業(yè)級NaN3中常含有少量的Na2CO3,其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2)某同學設計如圖裝置測出碳酸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其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

稱量項目

稱量時間

質(zhì)量(g)

試樣

100.00

裝置+稀硫酸質(zhì)量

241.20

裝置+稀硫酸質(zhì)量+試樣

反應開始后15秒

339.20

裝置+稀硫酸質(zhì)量+試樣

反應開始后35秒

339.00

裝置+稀硫酸質(zhì)量+試樣

反應開始后55秒

339.00

①寫出錐形瓶中發(fā)生的反應方程式: ;

②若無濃硫酸的洗氣裝置,會使測定的結(jié)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③利用表中數(shù)據(jù)計算出碳酸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

【問題探究】:(二)測定某工業(yè)級樣品中NaN3的質(zhì)量分數(shù)

小談同學精確稱量0.140 g NaN3樣品,設計如圖裝置測定其質(zhì)量分數(shù)。

已知2NaN3 3N2(NaN3中的N全部轉(zhuǎn)化為N2,其他產(chǎn)物略),反應中放出大量的熱。

(1)檢查該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連接好裝置,從水準管注水, ,說明氣密性良好。

(2)使用冷水冷凝的目的是:

(3)傾斜錐形瓶使小試管中的NaN3樣品與M溶液接觸充分反應。 常溫下測得量氣管讀數(shù)為67.2 mL(N2的密度為1.25 g/L),則實驗中選用的量氣管規(guī)格合適的是_____(填字母序號)。

A.100 mL B.1 L C.2 L

(4)計算工業(yè)級樣品中NaN3的質(zhì)量分數(shù)(寫出計算過程,結(jié)果保留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a將高錳酸鉀裝入試管,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試管口,并把它固定在鐵架臺上;b檢查裝置的氣密性c點燃酒精燈給試管加熱;d用排水法收集氧氣;e熄滅酒精燈;f將導氣管從水中取出.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A.bacdfe B.a(chǎn)bcdef C.bacdef D.a(chǎn)bcdf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有兩種外觀類似黃金的Cu-Zn合金和Cu-Ag合金制品,若實驗室只提供一瓶稀鹽酸和必要儀器,要求測出合金中銅的質(zhì)量分數(shù)。

1通過討論,同學們一致認為不能測出Cu-Ag合金中銅的質(zhì)量分數(shù)。請你說出其中的理由 。

2取上述Cu-Zn合金10g放入燒杯中,加入10%的稀鹽酸直到不再產(chǎn)生氣泡為止,共用去稀鹽酸36.5g。求該合金中銅的質(zhì)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