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48421  148429  148435  148439  148445  148447  148451  148457  148459  148465  148471  148475  148477  148481  148487  148489  148495  148499  148501  148505  148507  148511  148513  148515  148516  148517  148519  148520  148521  148523  148525  148529  148531  148535  148537  148541  148547  148549  148555  148559  148561  148565  148571  148577  148579  148585  148589  148591  148597  148601  148607  148615  211419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歸類是我們經(jīng)常用到的一種學習方法.若用如圖所示的形式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則表中的選項與圖相符的是(  )
選項XYZ
A常見的堿燒堿純堿熟石灰
B常見的礦物燃料石油天然氣
C常見的合金鋼鐵生鐵氧化鐵
D常見的行星地球太陽月球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受蒙古氣旋和冷空氣影響,2010年3月19日,我國出現(xiàn)了今年以來最強的一次沙塵暴天氣.以下關于( 。
A.沙塵漂浮在空氣中是由于分子運動造成的
B.為了防止沙塵暴的發(fā)生,應保護草原植被
C.出現(xiàn)沙塵暴時,外出要戴好口罩,以免沙塵傷害呼吸道
D.沙塵掉落在葉片上會使植物的光合作用減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上海世博會上的“冰壺”展館(如圖)體現(xiàn)了芬蘭的生態(tài)創(chuàng)新.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在環(huán)保理念上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其中采用的紙塑復合材料屬于(  )
A.金屬材料B.無機非金屬材料C.有機合成材料D.新型超導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2010年4月15日,科學家成功合成了第117號新元素,填補了第116號元素之間的空缺.推測該元素為117號元素的依據(jù)是(  )
A.中子數(shù)B.質(zhì)子數(shù)C.電子數(shù)D.中子數(shù)和質(zhì)子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1)乳酸的化學式為C3H6O3,試求:
①C3H6O3中氫、氧元素的最簡質(zhì)量比為3:24;
②C3H6O3中碳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40%.
(2)現(xiàn)取10g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固體混合物,完全溶于水,滴加足量氯化鈣溶液,產(chǎn)生5g沉淀.求該固體混合物中碳酸氫鈉的質(zhì)量分數(shù)(碳酸氫鈣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7.某硫酸化工廠附近居民反映:近來空氣中有異味,莊稼枯黃,某學習小組對該廠附近的雨水進行檢測,測得pH約為5.1,說明該區(qū)域的雨水呈酸性(填“酸性”或“堿性”或“中性”)
經(jīng)環(huán)保部門排查,發(fā)現(xiàn)該廠排放的尾氣中SO2含量超標.針對該情況,環(huán)保部門要求該廠進行整改,并給出了指導性意見:用石灰乳(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鈣)吸收含SO2的尾氣.其中第一步的反應原理與CO2和氫氧化鈣反應相似,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a(OH)2+SO2═CaSO3↓+H2O.
該學習小組上網(wǎng)查詢得知:SO2是形成酸雨和造成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了解到酸雨的形成及霧霾天氣的產(chǎn)生也與NO有關.于是,該學習小組開展了對NO有關性質(zhì)的探究.
[提出問題]NO是如何轉(zhuǎn)變?yōu)樗嵝晕镔|(zhì)的呢?
[查閱資料]
(1)通常狀態(tài)下,NO是難溶于水的無色有毒氣體,NO2是紅棕色有毒氣體,常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這兩種氣體.
(2)NO可直接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NO2.NO2又可與水反應,化學方程式為:3NO2+H2O=2HNO3+NO
[實驗探究]該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夾持儀器裝置已略去,裝置氣密性良好)

(1)用裝置I制取NO,反應原理是:3Cu+8HNO3(。┄T3Cu(NO32+2NO↑+4H2O;操作步驟:關閉K2,打開K1;從U形管左端管口注入稀硝酸,當液面接近U形管右側(cè)橡皮塞下沿時,迅速關閉K1.一段時間后,U形管右側(cè)液面下降至銅絲以下,導致反應停止.其原因是用稀硝酸溶液排除U形管內(nèi)的空氣,銅絲與硝酸反應后,生成的NO難溶于硝酸溶液,導致U形管的壓強增大,硝酸溶液被壓到U形管右側(cè),當硝酸和銅絲脫離接觸,反應自動停止..
(2)打開K2,當無底試管內(nèi)的氣體顏色不再變化后,關閉K2.再打開K3,一段時間后,關閉K3,觀察到無底試管內(nèi)氣體顏色的變化為無色變?yōu)榧t色.向無底試管中加紫色石蕊試液,溶液呈紅色,說明有酸性物質(zhì)生成.裝置III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frac{\underline{\;高溫\;}}{\;}$2H2O+O2↑.
(3)通過定量分析得知,當NO與O2的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為4:3時,它們能被水完全吸收生成HNO3.其化學方程式為4NO+3O2+2H2O═4H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6.為驗證久置的NaOH溶液是否變質(zhì),某學習小組做如下實驗:
[實驗步驟]取樣于試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產(chǎn)生白色沉淀.
[實驗結(jié)論]NaOH溶液已經(jīng)變質(zhì)
[反思評價]
(1)寫出NaOH溶液變質(zhì)的化學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
(2)驗證氫氧化鈉溶液是否完全變質(zhì)所需要的試劑及滴加順序是①③(填序號)
①過量氯化鈣     ②過量稀鹽酸      ③無色酚酞試液     ④過量澄清石灰水
[拓展延伸]
(1)生石灰暴露在空氣中同樣會變質(zhì),生成熟石灰,寫出生石灰變質(zhì)為熟石灰的化學方程式CaO+H2O=Ca(OH)2.熟石灰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進一步變質(zhì)為碳酸鈣.現(xiàn)取生石灰樣品于試管中,滴加稀鹽酸,有氣泡冒出,該現(xiàn)象不能(填“能”或“不能”)說明生石灰完全變質(zhì)為碳酸鈣,原因是氧化鈣、氫氧化鈣和碳酸鈣的混合物加入稀鹽酸,也會有氣泡冒出.
(2)堿石灰由氫氧化鈉和氧化鈣組成,常用作干燥劑.下列氣體不能用堿石灰干燥的是③(填序號)
①氫氣     ②氧氣     ③氯化氫氣體     ④氨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5.如圖是初中化學常用來制取氣體的裝置,請根據(jù)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儀器a的名稱是錐形瓶.
(2)實驗室用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方法制氧氣,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A(填裝置字母),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若將裝置D盛滿水來收集氧氣,則氧氣應從導管c(填“b”或“c”)端通入.
(3)實驗室常用鋅粒和稀硫酸制取氫氣,可選用裝置C作為發(fā)生裝置,檢驗該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先向儀器a中加水,封住長頸漏斗下端管口后,關閉止水夾.再向長頸漏斗中加水,當觀察到漏斗中液面不再下降時,證明裝置氣密性良好.反應開始后將生成的氣體通過盛有濃硫酸(填藥品名稱)的裝置D,可得到干燥的氫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化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請用相關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周末小明一家人去看望外婆,媽媽送給外婆一件羊毛衫,小明說可用灼燒,聞氣味的方法鑒別其中是否含有羊毛.
(2)閑聊中,外婆拿出蘋果、香蕉、西瓜及碳酸飲料,其中水果富含的基本營養(yǎng)素是維生素(填“油脂”或“維生素”).小明打開碳酸飲料,發(fā)現(xiàn)有大量氣泡冒出,說明氣體的溶解度隨壓強的減小而減。ㄌ睢霸龃蟆被颉皽p小”或“不變”).
(3)外婆做飯時,小明發(fā)現(xiàn)液化石油氣(含丙烷,化學式為C3H8)燃燒時火焰呈黃色,調(diào)節(jié)灶具風門后,火焰呈藍色,火勢更旺.寫出C3H8完全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學方程式C3H8+5O2$\frac{\underline{\;點燃\;}}{\;}$3CO2+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化學是研究物質(zhì)性質(zhì)、組成、結(jié)構(gòu)與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1)構(gòu)成物質(zhì)的微粒有分子、原子、離子等.現(xiàn)有①氖氣②水③硅④氯化鈉四種物質(zhì),其中由原子構(gòu)成的物質(zhì)有①③(填序號)
(2)在一氧化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前后,一定不發(fā)生改變的是①②④(填序號)
①原子數(shù)目      ②原子種類     ③分子數(shù)目    ④元素種類
(3)現(xiàn)有水、硫酸、氫氧化鈉、碳酸氫鈉四種化合物,屬于鹽類的是NaHCO3(寫化學式),兩兩混合發(fā)生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H2SO4=Na2SO4+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