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75614  175622  175628  175632  175638  175640  175644  175650  175652  175658  175664  175668  175670  175674  175680  175682  175688  175692  175694  175698  175700  175704  175706  175708  175709  175710  175712  175713  175714  175716  175718  175722  175724  175728  175730  175734  175740  175742  175748  175752  175754  175758  175764  175770  175772  175778  175782  175784  175790  175794  175800  175808  211419 

科目: 來源:江蘇省東臺市第三教育聯(lián)盟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三次質(zhì)量檢測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用下圖裝置進行實驗,將裝置傾斜,使管①、②中藥品接觸,觀察到氣球鼓起,一段時間后又恢復原狀。下列藥品符合該實驗現(xiàn)象的是

A. 生石灰和水 B. 鎂條和稀鹽酸

C. 二氧化錳和過氧化氫溶液 D. 大理石和稀鹽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江蘇省東臺市第三教育聯(lián)盟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三次質(zhì)量檢測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放入X,Y,Z,W四種物質(zhì),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化學反應,一段時間后,測得相關數(shù)據(jù)如下表,下列關于此反應的認識,正確的是

物 質(zhì)

X

Y

Z

W

反應前的質(zhì)量/g

8

m

8

7

反應后的質(zhì)量/g

0

3

30

25

A. m的數(shù)值為32

B. 若Z和W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相等,則反應中Z和W的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為11:9

C. 反應中生成30gZ

D. 參加反應的X與Y的質(zhì)量比為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江蘇省東臺市第三教育聯(lián)盟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三次質(zhì)量檢測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除去下列各組物質(zhì)中的雜質(zhì)(括號內(nèi)為雜質(zhì)),所選用的除雜方法正確的是( 。

選項

物質(zhì)

除雜方法

A

CO2(CO)

在空氣中點燃

B

Fe(Cu)

加入足量的硝酸銀溶液后過濾

C

N2(O2)

加入 硫粉點燃

D

CuO(C)

在氧氣流中加熱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江蘇省東臺市第三教育聯(lián)盟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三次質(zhì)量檢測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1)運用所學化學知識完成下列填空題:

①鋁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的化學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2”表示________

(2)疊氮化鈉(NaN3)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安全氣囊。疊氮化鈉的制備:將金屬鈉與液態(tài)氨反應得NaNH2,再將NaNH2與N2O反應可生成NaN3,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NaNH2 + N2O=NaN3 + NaOH + X。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N2O的名稱是________,X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_;

②NaNH2中氮元素的化合價為____________,其中H、N、Na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____________

③NaN3中的陽離子為_________。

(3)為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我國將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廣車用乙醇汽油。

①汽油不完全燃燒會產(chǎn)生CO和碳氫化合物,乙醇(C2H5OH)的燃燒比汽油更充分,乙醇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

②汽車尾氣中含有CO、NO等污染物,使用三元催化劑可以將它們轉(zhuǎn)化成CO2和N2,其微觀示意圖如下圖所示,請在方框中補全相應微粒的圖示。_____

(4)某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質(zhì)量守恒定律的相關問題。反應前稱得總質(zhì)量為m1,將足量稀硫酸全部倒入燒杯,充分反應后,稱得總質(zhì)量為m2。

①m1≠m2的原因是_________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該反應是否遵守質(zhì)量守恒定律_________(填“是”或“否”)。

②理論上m1和m2的差值是_________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江蘇省東臺市第三教育聯(lián)盟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三次質(zhì)量檢測化學試卷 題型:推斷題

已知A、B、C、D、E五種物質(zhì)中均含有某種相同的非金屬元素,B為無色液體,C為黑色固體,D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圖中“→”表示物質(zhì)之間的轉(zhuǎn)化關系。五種物質(zhì)的轉(zhuǎn)化關系如圖所示(圖中反應條件及部分反應物或生成物省略)。

(1)A、E的化學式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B→A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江蘇省東臺市第三教育聯(lián)盟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三次質(zhì)量檢測化學試卷 題型:實驗題

結(jié)合圖示實驗裝置,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室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為___________(填字母),試管中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若選B裝置作為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發(fā)生裝置,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某同學用D裝置收集氧氣,驗滿方法是___________。

(3)實驗室可用B或C裝置制二氧化碳,選用C相對于B裝置的主要優(yōu)點是___________。

(4)某同學用E、F裝置收集一定量的氧氣,裝置接口連接的順序為___________(填接口字母),量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5)圖二中,酒精燈加網(wǎng)罩的目的___________。試管①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6)圖二實驗停止加熱時,應先將導管從試管②中撤出,并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待試管①冷卻后再把試管里的粉末倒出,這樣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江蘇省東臺市第三教育聯(lián)盟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三次質(zhì)量檢測化學試卷 題型:科學探究題

某校習小組的同學們準備測定某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zhì)量分數(shù)。

(提出問題)如何測定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zhì)量分數(shù)?

(實驗設計)將樣品與稀鹽酸反應,測定反應后生成CO2 的體積,再根據(jù)體積換算為質(zhì)量,最后根據(jù)CO2 的質(zhì)量求出樣品中碳酸鈣的質(zhì)量。下圖1 為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的反應裝置,圖2 用于測量CO2 的體積。

(1)寫出圖1 中儀器的名稱:②___________

(2)圖2裝置中油層的作用是__________為便于控制反應速率,可用_______代替長頸漏斗。

(3)___________(填操作方法)可使反應前后油層上方氣體壓強和外界大氣壓相同,此時排出水的體積即為生成二氧化碳的體積

(實驗拓展)為進一步探究固體狀態(tài)與產(chǎn)生氣體的關系,同學們進行了如下實驗:將采集到的樣品用水沖洗后晾干,稱取20.00g 樣品平均分成兩份,分別與足量相同質(zhì)量分數(shù)的稀鹽酸反應進行下列測定(如圖3),經(jīng)數(shù)據(jù)處理得到釋放出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圖(如圖4)。

(4)圖3所示實驗中數(shù)據(jù)記錄紙上應該連續(xù)記錄的實驗數(shù)據(jù)是計時器讀數(shù)和__________。

(5)由圖4中曲線可以看出,固體物質(zhì)與液體物質(zhì)反應,當其他條件相同時,其影響實驗的原因是__________。

(6)試求樣品中碳酸鈣的質(zhì)量分數(shù)__________(假設樣品中其他雜質(zhì)不參加反應,不考慮水、氯化氫逸出,寫出計算過程)

(反思與評價)

(7)有同學認為圖 3 裝置不能準確測定產(chǎn)生的氣體的質(zhì)量,原因是 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2019屆九年級第一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判斷鐵在氧氣中燃燒屬于化學變化的主要依據(jù)是( )

A. 劇烈燃燒,火星四射 B. 反應后放出大量的熱

C. 生成了黑色固體 D. 反應后固體質(zhì)量增加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2019屆九年級第一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知識梳理有助于我們對已學知識進行鞏固,如圖是某同學學習物質(zhì)構成的奧秘后以氧氣為例進行的梳理;下列選項中與a、c相對應的是( )

A. 原子核、核外電子

B. 原子、核外電子

C. 原子、原子核

D. 核外電子、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2019屆九年級第一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圖所示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