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聽到聲音需要以下結構的參與,請選出正確的順序:
①聽小骨 ②鼓膜 ③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 ④外耳道 ⑤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
A.①②③④⑤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①②⑤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屆江西省九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探究題
下列步驟是某生物興趣小組進行的一次探究實驗:
①取兩個相同的水槽,分別標記A.B;
②在A水槽中加入2000mL河水,B水槽中加入2000mL自來水;
③在A.B兩水槽分別加入同種、同樣大小的蝌蚪各一只;
④每隔一天向A水槽中添加甲狀腺激素5mg,持續(xù)5次;B水槽不添加;
⑤其他培養(yǎng)條件都相同,每兩天換1000mL河水;
⑥每天喂食等量的同種飼料,并記錄蝌蚪發(fā)育情況。
請分析回答問題:
(1)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 ”。
(2)在這個實驗過程中,有兩個步驟不夠嚴謹,請你指出來,并加以補充完善。
第一處是 ;第二處是 。
(3)該探究實驗中設置B水槽的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屆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七校九年級第二次聯(lián)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蝗蟲、青蛙、袋鼠都有著發(fā)達的后肢。下列敘述與這一事實無關的是( )
A.屬先天性行為 B.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
C.運動的結構是與其運動方式相適應 D.發(fā)達的后肢更適應它們的跳躍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屆湖北省鄂州市四校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聯(lián)考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對下列關于生產實踐中涉及的生物學原理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
A.幼苗移栽時根部帶土坨是為了降低蒸騰作用
B.合理密植是為了增加作物葉片吸收光能的面積
C.種植蔬菜的溫室在夜間適當降溫是為了減弱呼吸作用
D.早春播種覆蓋塑料薄膜是為了提高地表溫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屆陜西省九年級4月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李老師雖年已古稀,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鑠,分析其原因,這與他廣博的生物學知識和科學的鍛煉方式密切相關:
(1)夏天傍晚選擇樹林中的小路散步,他感覺此時此地空氣清新、涼爽、濕潤。你認為這主要是由于綠色植物的 和 生命活動的結果。
(2)晨煉不去樹林而是選擇小河邊,是因為夜幕降臨,樹林中樹木的_________________使周圍環(huán)境的空氣不如傍晚清新。
(3)李老師晨煉時有次隨手掐斷一株綠色植物的幼莖,發(fā)現(xiàn)莖的斷面有白色的汁液滲出,你認為汁液來自莖的 (填結構名稱)。
(4)李老師的鍛煉對環(huán)境的選擇引發(fā)了吳慶珅同學的好奇心,他用儀器測量了小樹林中24
小時的某氣體的數字變化,并把這些數字用曲線表示如右圖:你認為吳慶珅測量的是 氣體的變化。
(5)吳慶珅將下圖植株中甲葉片的主脈切斷,乙葉片的兩面對應貼上不透明的錫箔紙,暗處
理一晝夜后,再置于陽光下4小時,取下兩葉,經脫色、漂洗后用碘液處理,發(fā)現(xiàn)A.C兩部位未變藍色,B部位呈藍色。則上述實驗能夠證明光合作用需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屆陜西省九年級4月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屬于有性生殖的是
A.柳樹枝條扦插長成植株 B.胡蘿卜根尖細胞培養(yǎng)成幼苗
C.毛桃樹枝上嫁接水蜜桃 D.大豆種子發(fā)育成幼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屆陜西省九年級4月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秸稈還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環(huán)境污染。你認為秸稈變?yōu)榉柿线^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無機環(huán)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年四川省樂山市馬邊縣中考模擬生物試卷(1)(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當尿中發(fā)現(xiàn)蛋白質和血細胞時,腎臟發(fā)生病變的部位可能在( )
A.腎小球 B.腎小囊 C.腎小管 D.集合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年山東省臨沂市中考模擬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人體所有有生命的細胞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形成和排出大量廢物,若不能及時淸除這些“體內垃圾”,就會影響人的正常生理活動.正常情況下,“體內垃圾“排出依賴的器官有( )
①肺 ②肝臟 ③腎臟 ④皮膚 ⑤大腸.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