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表示某植物體兩種細胞的形成過程,①②③表示細胞不同的生理活動,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①②過程分別表示細胞的生長和分裂
B. ②過程產生的新細胞染色體的數(shù)目加倍
C. ③過程的結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組織
D. ③過程形成的細胞乙所處的部位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答案】B
【解析】
(1)細胞分裂時,細胞核先由一個分成兩個,隨后,細胞質分成兩份,每份各含有一個細胞核。最后,在原來的細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形成新的細胞壁。于是一個細胞就分裂成為兩個細胞。
(2)細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細胞群,我們把形態(tài)、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群稱之為組織。
①②過程,細胞體積增大,細胞數(shù)目增多,分別表示了細胞的生長和分裂,A正確;
②細胞分裂的過程,染色體先進行自我復制,然后分成完全相同的兩份,分別進入兩個新細胞中。因此新細胞和原細胞所含有的遺傳物質是一樣的,B錯誤;
③是細胞分化的過程,細胞分化的結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組織,C正確;
③過程中的乙細胞的表面向外凸起形成根毛,擴大了與水的接觸面積,所以細胞乙所處的部位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D正確。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培養(yǎng)細菌和真菌的操作順序
①高溫滅菌、冷卻
②配制培養(yǎng)基
③恒溫培養(yǎng)
④接種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③④① D. ①②④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部分生物的生殖發(fā)育示意圖,請據(jù)圖分析回答:
(1)觀察A、B、C的發(fā)育過程,可以看出,它們在由_____發(fā)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體與成體的_____和_____差異很大,稱這種發(fā)育過程為_____。其中A、B又不盡相同,B的發(fā)育過程為_____。
(2)D、E顯示的生殖方式分別是_____、_____,尤其是后者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3)對比A、B、C、D、E和F的生殖方式,F(xiàn)屬于_____生殖,F(xiàn)圖所示方式成功的關鍵是接穗和砧木的_____緊密結合。
(4)F圖中若把基因型為Aa的梨樹枝條嫁接到基因型為aa的梨樹上,嫁接枝條開花后,人工將該枝條上花中的花粉授到同一朵花的柱頭上,則形成的種子中胚的基因型為aa的概率是____。
(5)E的生殖方式是____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西瓜皮和西瓜瓤分別屬于( 。
A.營養(yǎng)器官和生殖器官
B.保護組織和薄壁組織
C.生殖器官和營養(yǎng)器官
D.薄壁組織和保護組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分析下列相關實驗,回答問題:
(1)下面是探究(MA)對山茶花扦插枝條生根作用最適宜濃度范圍的實驗方案,實驗操作如下:①取生長狀況相近的山茶花枝條80條,剪成5~7cm,每條芽數(shù)相同;②將插條均分為8組分別用蒸餾水和濃度為100mg/L、200mg/L、300mg/L、400mg/L、500mg/L、600mg/L、700mg/L的NAA溶液處理8~12小時;③將處理過的插條下端浸在清水中,置于相同且適宣溫度條件下培養(yǎng),觀察并記錄每組枝條的生根數(shù),取平均值,并將相關數(shù)據(jù)繪成如圖曲線。根據(jù)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①實驗的變量是________,每組取枝條生根數(shù)平均值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②從圖中可以看出,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MA濃度是________mg·L-1。
③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描述NAA濃度與插條生根數(shù)的關系________。
(2)將大小、體重和活躍程度相似的三只青蛙分別編號為甲、乙、丙。把甲青蛙的皮膚表面清洗擦干,將其表面涂上一層厚約1~2毫米的凡士林油膏,注意不要堵塞鼻孔;同樣將乙青蛙的皮膚表面清洗擦千,只將身體一側的皮膚表面涂上厚約1~2毫米的凡士林油膏;丙青蛙不做任何處理。將三只青蛙同時放置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下,觀察其口腔張合的速度(即呼吸頻率)。
①呼吸頻率由快到慢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丙青蛙在實驗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三只青蛙大小、體重和活躍程度相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③通過實驗,我們知道青蛙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