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吳中區(qū)二模)如圖,已知AB是⊙O的直徑,C是⊙O上一點,OD⊥BC于點D,過點C作⊙O的切線,交OD的延長線于點E,連結(jié)BE.
(1)求證:BE與⊙O相切;
(2)連結(jié)AD并延長交BE于點F,若△ABF的面積為
36
5
13
,sin∠ABC=
2
3
,求⊙O的半徑.
分析:(1)連接OC,由EC為圓O的切線,利用切線的性質(zhì)得到OC垂直于CE,得到一對角互余,由OB=OC,利用等邊對等角得到一對角相等,由OD垂直于BC,利用垂徑定理得到CD=BD,利用SAS得到三角形EDC與三角形EDB全等,由全等三角形的對應(yīng)角相等得到∠DCE=∠DBE,等量代換并利用垂直的定義得到OB垂直于BE,即可得證;
(2)連接AD并延長,與EB交于F,過D作DG垂直于AB,由OD垂直于DB,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到∠ABC=∠ODG,即sin∠ABC=sin∠ODG,設(shè)OB=r,利用銳角三角函數(shù)定義表示出OD與OG,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DG,由AO+OG表示出AG,由三角形ADG與三角形AFB相似,由相似得比例,表示出FB,由AB與BF乘積的一半表示出三角形ABF的面積,由已知的面積求出r的值,即為圓的半徑.
解答:(1)證明:連接OC,則OC⊥CE,即∠DCO+∠DCE=90°,
∵OB=OC,
∴∠DCO=∠DBO,
∵OD⊥BC,
∴CD=BD,
∵在△CDE和△BDE中,
CD=BD
∠CDE=∠BDE=90°
DE=DE

∴△CDE≌△BDE(SAS),
∴∠DCE=∠DBE,
∴∠DBO+∠DBE=90°,即BE與圓O相切;

(2)解:過D作DG⊥AB,可得∠DGB=90°,即∠GDB+∠ABC=90°,
∵∠ODB=90°,
∴∠ODG+∠GDB=90°,
∴∠ABC=∠ODG,
∵∠DGA=∠FBA=90°,
∴DG∥FB,
∴△ADG∽△ABF,
設(shè)OB=r,
∵sin∠ABC=sin∠ODG=
2
3
,
∴OD=OBsin∠ABC=
2
3
r,OG=ODsin∠ODG=
4
9
r,
在Rt△OGD中,由勾股定理得:DG=
2
5
9
r,
又AG=AO+OG=r+
4
9
r=
13
9
r,△ADG∽△ABF,
BF
DG
=
AB
AG
,即
BF
2
5
9
r
=
2r
13
9
r

∴BF=
4
5
13
r,
∵S△ABF=
1
2
AB•BF=
4
5
13
r2=
36
5
13
,解得:r=3,
∴圓O的半徑為3.
點評:此題考查了切線的判定與性質(zhì),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銳角三角函數(shù)定義,熟練掌握切線的判定與性質(zhì)是解本題的關(guān)鍵.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2013•吳中區(qū)二模)我市某一周每天的最高氣溫統(tǒng)計如下:26,23,25,26,26,24,22(單位:℃),則這組數(shù)據(jù)的極差與中位數(shù)分別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2013•吳中區(qū)二模)如圖,已知?ABCD的對角線BD=4cm,將?ABCD繞其對稱中心O旋轉(zhuǎn)90°,則點D所轉(zhuǎn)過的路徑長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2013•吳中區(qū)二模)在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中,將拋物線y=x2-4先向右平移1個單位,再向上平移4個單位,得到的拋物線解析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2013•吳中區(qū)二模)如圖,將一張正三角形紙片剪成四個小正三角形,得到4個小正三角形,稱為第一次操作;然后,將其中的一個正三角形再剪成四個小正三角形,共得到7個小正三角形,稱為第二次操作;再將其中的一個正三角形再剪成四個小正三角形,共得到10個小正三角形,稱為第三次操作;…,根據(jù)以上操作,若要得到2014個小正三角形,則需要操作的次數(shù)是( 。┐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2013•吳中區(qū)二模)二次函數(shù)y=ax2+bx+c(a≠0)的圖象如圖所示,給出下列結(jié)論:
①b2-4ac>0;②2a+b<0;③4a-2b+c=0;④a:b:c=-1:2:3;⑤9a+3b+c=0.
其中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