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為防止因慣性可能造成的傷害,許多汽車上都配置安全帶,但火車上卻沒有配置,主要原因是(  )
A.人在火車上慣性變小了
B.人在火車上所受摩擦力比在汽車上所受摩擦力大
C.火車的速度比汽車的速度大
D.人在火車上慣性不變,但火車極少急剎和突然加速

分析 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zhì),這就是慣性.系安全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車輛因緊急剎車時,人由于慣性向前傾可能造成的傷害.

解答 解:A、質(zhì)量是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故人在火車上的慣性大小不變;故A錯誤;
B、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人的重力一定,對汽車和火車的壓力相同,都等于人的重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也差不多,所以人在火車上所受摩擦力與在汽車上所受摩擦力基本相同,故B錯誤;
C、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性質(zhì),它只與物體的質(zhì)量有關(guān),無論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如何,慣性都是存在的,故C錯誤;
D、當汽車突然剎車時,駕駛員和坐在前排的乘客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的向前運動的狀態(tài),容易撞上前擋風玻璃,從而造成傷害,故必須系好安全帶,而火車極少急剎和突然加速,所以火車上卻沒有配置;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生活中的慣性現(xiàn)象,需要學生認真體會身邊的現(xiàn)象中包含的物理知識,做到學以致用.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3.如圖是“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實驗中鉤碼完全相同,個數(shù)不限)

(1)在實驗前,發(fā)現(xiàn)杠桿左端略高于右端,應將螺母向左調(diào)節(jié),直到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圖甲中的A處掛2個鉤碼,要使杠桿水平平衡,在B處應掛3個鉤碼.
(3)在圖乙中的C處施加豎直向下的拉力F,使杠桿水平平衡.當拉力F向右傾斜時,仍要保持杠桿水平平衡,拉力F的大小將變大,原因是阻力和阻力臂不變時,動力臂會變。
(4)若保持左側(cè)在A點懸掛2個鉤碼不變.某同學依次在O點右側(cè)第一格、第二格、第三格、第四格處懸掛相應的鉤碼使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請算出相應鉤碼的個數(shù),并將對應的數(shù)據(jù)在坐標紙圖丙描點,繪出鉤碼個數(shù)與力臂格數(shù)的圖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小華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判斷重力的方向,球A所受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緩慢改變木板的傾角a,可觀察到懸線OA的方向不變(填“改變”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有三個完全相同的容器,甲容器內(nèi)只有水,乙容器內(nèi)有木塊漂浮在水面上,丙容器水中懸浮著一個小球,此時三個容器內(nèi)的水面剛好齊平(如圖所示),則下列分析中正確的是( 。
A.三個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力相等
B.三個容器中丙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強最大
C.若向乙容器中加入鹽水,木塊靜止后受到的浮力變大
D.若向丙容器中加入酒精,小球受到的浮力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如圖,茶壺的壺嘴與壺身構(gòu)成了連通器,可以使壺嘴和壺身中水面保持相平.請舉例一個生活中和茶壺原理相同的應用船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小明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了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由圖可知物體浸入液體前后,彈簧測力計前后示數(shù)變化了0.2N,為了使彈簧測力計前后示數(shù)變化更明顯,他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大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或增加液體的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5.如圖為“驗證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

(1)以上實驗過程中操作的合理順序是DBCA(只填字母).
(2)若F1、F2、F3、F4之間存在的等量關(guān)系式是F2-F3=F4-F1,則可得出結(jié)論F=G
(3)根據(jù)測量的數(shù)據(jù)可求出鐵塊的密度,其表達式為$\frac{{F}_{1}}{{F}_{2}-{F}_{3}}$•ρ(用F2、F3和ρ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下列裝置在正常使用的過程中,利用大氣壓強工作的是(  )
A.彈簧測力計B.船閘C.密度計D.活塞式抽水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3.對于功、功率、機械效率的理解,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功率大的機器做功一定多
B.做有用功多的機器機械效率一定高
C.利用機械做功時可以省力或省距離,但不能省功
D.功率大的機器做功一定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