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為小明做“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過程,圖中的停表每格為1s(轉(zhuǎn)動未超過一周).下面的相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下滑的小車作勻速運動

B.小車通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是13.3cm/s

C.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cm/s

D.以金屬片為參照物,下滑的小車是靜止的

【答案】C

【解析】解:由圖可知,小車上半程所用時間為t1=3s,下半程所使用時間t2=2s,

AB、上半程的速度為v1===10cm/s,下半程的速度為v2===15cm/s,所以,下滑的小車不是作勻速運動.故AB錯誤;

C、小車通過全程所用時間t=5s,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12cm/s.故C正確;

D、以金屬片為參照物,下滑的小車與金屬片之間的位置不斷變化,因此是運動的.故D錯誤.

故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情況下比熱容會發(fā)生變化的是:

A一杯水倒掉一半

B水凝固成冰

C一塊鐵加工成鐵鍋

D10℃的水變成90℃的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某恒溫箱的加熱電路由交流電源、電熱絲等組成,其電路通斷由控制電路控制,控制電路由電磁繼電器.熱敏電阻R1(安裝在恒溫箱內(nèi))、可變電阻器R2、低壓電源、開關等組成,R1的阻值隨溫度變化的關系如圖乙所示,調(diào)節(jié)可變電阻器使得R2=110Ω,閉合開關,當恒溫箱內(nèi)溫度升高到50時,由于電磁繼電器的作用,加熱電路被斷開,電池繼電器的線圈電阻忽略不計,請回答:

(1)電磁繼電器中電磁鐵上端是 極.(填NS

(2)恒溫箱內(nèi)溫度不斷升高時,電磁鐵的磁性變 ,加熱電路會因此被 (填接通斷開

(3)調(diào)節(jié)可變電阻器使得R2′=170Ω,恒溫箱內(nèi)溫度升高到多少攝氏度時,加熱電路被斷開.

(4)整個裝置在設計上有何不足之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0328日王家?guī)X煤礦發(fā)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開。42日下午,事故礦井下發(fā)現(xiàn)有生命跡象,原來是被困人員通過敲擊鉆桿,使其________,發(fā)出“當當”的求救信號,這里包含的物理原理有:固體傳聲效果比氣體_____(填“好”或“差”),聲音能夠傳遞______(填“信息”或“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相向而行的甲、乙兩物體的s-t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相遇時兩物體通過的路程均為100m

B. 040s時間內(nèi),乙的平均速度為5m/s

C. 甲的運動速度為10m/s

D. t=30s時,甲、乙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學習小組對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進行了探究,他們采取了如下的方法:甲圖,把小桌放在海綿上;乙圖,在小桌上放一個砝碼;丙圖,把小桌翻過來,桌面朝下并在它上面放一個砝碼。通過海綿被壓下的深淺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

(1)比較________兩圖可知,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2)此實驗________(不能”)用硬紙板代替海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實驗中運用到的主要科學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一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交警在查“酒駕”時,先請司機打開車窗,若聞到酒精氣味,則要求司機必須接受酒精含量的測試。交警能聞到酒精氣味是因為酒精( )

A. 分子在不斷運動 B. 分子間有空隙 C. 分子很小 D. 分子可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個物體放入某種液體中靜止時處于懸浮狀態(tài),當把該物體切成大小不等的兩塊后,大的占70%,再把它們投入到原來的液體中,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大塊的下沉,小塊的上浮 B. 大筷的上浮,小塊的下沉

C. 大塊的懸浮,小塊的懸浮 D. 條件不足,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如圖所示.

(1)實驗中,必須水平拉著木塊做 直線運動,使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都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

(2)由甲、乙實驗可得,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等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 ;

(3)由 實驗可得,在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4)在甲實驗中,當木板的運動速度變大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