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1)油箱裝滿汽油的質(zhì)量為_____kg。

2)當汽車以 30m/s 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勻速直線行駛時,受到的阻力為 1000N,此時牽引力的功率為_____W。若該車效率為 30%,加滿一箱汽油,以上述速度最多可以直線行駛的距離為_____km。

【答案】做功 (140kg 23×104W 3480km

【解析】試題分析:由圖示可知,兩氣門閉合,活塞向下運動,所以是做沖程;(1)油箱裝滿汽油的質(zhì)量為m=ρV=0.8×103kg/m3×0.05m3=40kg;(2)牽引力的功率為P=Fv=1000N×30m/s=3×104W;一滿箱油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被有效利用的為Q=30%qm=4.0×107J/kg×40kg×30%=4.8×108J,可以使汽車行駛的時間為t=Q/P=4.8×108J/3×104W=16000s,所以以上述速度最多可以直線行駛的距離為s=vt=30m/s×16000s=480km。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暴風雨來臨前,狂風把小樹吹彎了腰,落葉被吹得漫天飛舞.從物理學的角度看,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小樹發(fā)生了 ,使落葉的 發(fā)生了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例中,是為了增大摩擦的是(
A.汽車輪胎上有凹凸的花紋
B.輪滑鞋下面有滾輪
C.給機器加潤滑油
D.車輪做成圓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學習“焦耳定律”后小明想到兩個問題:如果用兩種液體來 做實驗會怎樣?如果將兩個電阻并聯(lián)又會怎樣?于是他用一個電壓恒定的電 源,兩個電加熱器等相關器材進行探究,其中兩個電加熱器的電阻分別為 R1R2R1<R2,不計熱量損失)。

(1)請你幫小明完成這兩個問題的探究.

①他在兩個燒杯中分別放入質(zhì)量和初溫均相等的純水和煤油,如圖是他 組成電路的一部分.通電一段時間后,電阻_____(選填“R1”或“R2”) 應放出的熱量多.但小明卻發(fā)現(xiàn)甲杯中溫度升高得快.你認為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待兩個電加熱器冷卻后,小明用剛才的實驗器材組成了并聯(lián)電路,他在兩個燒杯中都更換成______和____相等的煤油,同時工作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 R1 所在燒杯中的煤油溫度升高得快,這說明當_____相同時,電阻越____,產(chǎn)生的熱量越多. (2)小明想到,生活中的一些大功率用電器.如電爐、空調(diào)等,在使用插座時,有時會燒壞插座,有經(jīng)驗的電工只需將原來的鋼質(zhì)插頭更換成銅質(zhì)插頭,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是因為銅質(zhì)插頭的電阻比鋼質(zhì)插頭的電 阻_____,在相同時間內(nèi)產(chǎn)生的熱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小麗駕駛轎車在高速公路上由北京向欒城勻速行駛,當?shù)竭_A地時,車內(nèi)的鐘表顯示為9時15分;到達B地時,鐘表顯示為9時45分,求:

(1)轎車從A地到達B地所用時間.

(2)轎車從A地到達B地的速度為多少km/h?

(3)若轎車仍以該速度勻速行駛,從B地到達欒城需要多長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R0為定值電阻,閉合開關后,當滑片 P在某兩點之間滑動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變化范圍是 12A,電壓表的示數(shù)變化范圍是 36V,小明通過推 算,得出四個結論,其中錯誤的是( )

A. 定值電阻 R0的阻值為

B. 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變化范圍為 1.5

C. 實驗中 R0兩端的電壓變化范圍為 24 V

D. 電路消耗的總功率的變化范圍為 918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有四種不同焦距的凸透鏡,如果要使離凸透鏡15cm處的物體在光屏上得到縮小的像,那么應選凸透鏡的焦距為( )

A.5cm B.10cm C.20cm D.30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要用一只開關同時控制兩盞電燈,則這兩盞燈的連接方式是( )

A.只能串聯(lián)

B.只能并聯(lián)

C.串聯(lián)并聯(lián)都不行

D.可以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事例中,屬于減小摩擦的是(
A.在二胡琴弓的弓毛上涂上松香
B.自行車剎車時用力捏剎把
C.古人利用滾木移動巨石
D.“玉兔號”月球車車輪上刻有花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