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同學在湖邊樹蔭下乘涼,發(fā)現(xiàn)地面上有很多圓形光斑,這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_____(選填“樹葉”或“太陽”)的像。她看到湖水中有樹的倒影和魚,其中“倒影”是光的_____現(xiàn)象。實際看到的魚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_____像。(選填“實”或“虛”)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綜合實驗--兩個驗證試驗(可以配圖說明)
(1)請設計一個小實驗,驗證“在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____.
(2)小雨要驗證“電阻大小與橫截面積大小的關系”____,請完成實驗設計方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剛同學想測醬油的密度,但家里只有天平、小空瓶,而沒有量筒.他思考后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步驟進行了測量,測量內容及結果如圖所示.
(1)他第三次測得物體的質量如圖乙中砝碼和游碼所示,其結果m3= __________g.
(2)請按照圖甲的順序寫出對應的實驗步驟: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你根據(jù)小剛測量的數(shù)據(jù)幫他計算出醬油的密度_____________ (寫出主要的計算步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滑動變阻器上標有“20Ω 2A”字樣,當滑片P在中點時,電流表讀數(shù)為0.3安,電壓表讀數(shù)為6伏,求:
(1)電阻R1和電源電壓.
(2)滑動變阻器移到右端時,電流表和電壓表的讀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對于生活中的物理量的認識,下列數(shù)據(jù)最接近實際的是( )
A.托起兩個雞蛋的力為10N
B.一個普通中學生的質量約為500kg
C.初中物理課本的長度約為26cm
D.照明燈光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約為3×108k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定性研究液體壓強和氣體壓強的特點,老師要學生準備了如下器材:透明塑料飲料瓶、剪刀、細線、幾個大小不同的氣球。
(1)為了驗證液體內部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這一結論,小明用剪刀剪去飲料瓶底,在瓶蓋上扎一小孔,然后用細線系住吹起的小氣球,通過瓶蓋上的小孔將氣球拉入瓶內,將瓶倒置,用手堵住瓶蓋上的小孔,再向瓶內注水, 如圖14所示。為了達到實驗目的,小明接下來應通過 調整氣球在水中的深度,同時觀察氣球的 。
(2)為了研究氣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小華用剪刀剪去飲料瓶底,將氣球按圖15反扣在瓶口。將另一氣球割開,用細線和氣球膜封住飲料瓶底部,分別用手向下拉瓶底的膜(圖16)和用手向上壓瓶底的膜(圖17),發(fā)現(xiàn)了瓶內的氣球體積出現(xiàn)了圖示的變化。小華針對此現(xiàn)象,作出如下推斷,他的推斷與實驗現(xiàn)象不相符的是
A.大氣壓強隨著氣球的體積的增大而增大
B.氣體的壓強隨著氣體的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C.一定質量的氣體壓強隨著氣體體積的增大而減小
D.因氣球內的氣體與大氣相通,所以氣球內的氣體壓強就是大氣壓
(3)小麗也按圖16、圖17重復小華的實驗,發(fā)現(xiàn)氣球的體積沒有明顯的變化。小麗將整個裝置放入水槽中,很快找到了實驗失敗的原因,其原因是 。
(4)在靠近塑料瓶底部的側壁開一個小圓孔,用膠帶封住小孔,接著擰開瓶蓋,往瓶中加入水,然后撕去膠帶,水便從小孔射出,如圖18,在瓶內水面不斷下降的過程中,水的射程將 ;如果往瓶中加水至圖18所示水位,再擰緊瓶蓋,撕去膠帶,小孔中射出的水流速度逐漸變慢直至停止,那么在撕去膠帶后,瓶內氣體壓強
A.先逐漸變大,后保持不變
B.先逐漸變小,后保持不變
C.先大于大氣壓強,后小于大氣壓強
D.一直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物理課上,老師演示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木塊豎立在小車上,隨小車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不考慮空氣阻力,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小車的運動速度增大,則它的慣性和動能也隨之增大
B.小車受到阻力突然停止運動時,那么木塊將向左傾倒
C.木塊對小車的壓力與小車對木塊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D.木塊隨小車一起作勻速直線運動時,木塊不受摩擦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