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放大鏡的焦距為10cm,用該放大鏡看文物細小部分時,文物到放大鏡的距離應小于10cm,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一些,應將放大鏡適當?shù)倪h離文物.

分析 放大鏡的成像原理采用了凸透鏡的成像原理,當物體放在焦點之內(nèi),
在凸透鏡同一側(cè)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虛像越。

解答 解:放大鏡成像時,物體應放在一倍焦距之內(nèi),焦距為10cm,故文物與放大鏡的距離應小于10cm;
而成虛像時,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虛像越小,要想像變大,就要增大物距,即將放大鏡適當?shù)倪h離文物.
故答案為:小于10cm;遠離.

點評 此題主要考查了凸透鏡成像的應用,一定要熟記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去年入春以來我省大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雨雪、凍雨天氣,很多地區(qū)出現(xiàn)“地穿甲”現(xiàn)象,下列相關(guān)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凍雨的形成是凝固現(xiàn)象
B.雪是由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氣流放出熱量凝固而成的
C.屋頂上的雪融化主要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進行的
D.雪融化時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9.小明學習了浮力知識后,想利用一彈簧測力計個和一鐵塊制作一個測定液體密度的儀器,如圖甲所示.G取10N/kg,鐵的密度ρ=7.9×103kg/m3

(1)首先,他測得此鐵塊重為G=7.9N,鐵塊的體積V=1×10-4m3;然后,將鐵塊浸沒在待測液體中,設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F,則待測液體的密度表達式為ρ=$\frac{7.9N-F}{10N/kg×1×1{0}^{-4}{m}^{3}}$(相關(guān)物理量用題目中的字母符號表示).小明依據(jù)此規(guī)律,在測力計右側(cè)標注出了液體的密度值,做成了一支密度計.
(2)當利用該密度計測某液體密度時,指針在6.9N的位置,則該液體的密度為1.0×103kg/m3
(3)圖乙中能正確反映液體的密度ρ與測力計示數(shù)F之間關(guān)系的是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6.如圖所示a、b兩種物質(zhì)的質(zhì)量比體積的關(guān)系圖象,分別用a、b兩種物質(zhì)制成兩個規(guī)則的實心長方體甲和乙,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將物體甲放入水中,一定沉入水底
B.將物體乙放入水中,一定沉入水底
C.將質(zhì)量相等的甲、乙兩物體擺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懸浮在水中
D.將體積相等的甲、乙兩物體擺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寒冷的冬天,居民樓的玻璃窗上會起“霧”或結(jié)“冰花”.“霧”是液化生成的,“冰花”是凝華生成的;“霧”出現(xiàn)在玻璃窗的內(nèi)(內(nèi)/外)表面,“冰花”出現(xiàn)在玻璃窗的內(nèi)表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如圖所示是光從空氣射入玻璃的情況.虛線N是法線,關(guān)于空氣和玻璃的位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M左邊是空氣,右邊是玻璃B.M左邊是玻璃,右邊是空氣
C.N上方是空氣,下方是玻璃D.N上方是玻璃,下方是空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完成下列光路圖,畫出圖中的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請你選擇適當?shù)膯挝惶钊胂旅娴目瞻滋?br />某人的身高1.60m;課本的寬度170mm;小明頭發(fā)的直徑約為80μm;
某同學百米賽跑成績是13s;呼吸一次的時間約為3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要測量“3.8V”小燈泡的額定功率,給定的器材有干電池(3節(jié))、電壓表、電流表和滑動變阻器等.
(1)小剛同學連接的實物電路如圖甲所示,當閉合開關(guān)時?表無示數(shù),有示數(shù),其原因是打“×”的導線接錯了.請在原圖上重新正確連接該導線;
(2)正確連接好電路開始實驗,當小燈泡正常發(fā)光時,?表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則小燈泡的額定功率為1.14W.
(3)某小組發(fā)現(xiàn)電壓表“0-15V”的量程損壞了,于是他們改變了測量方法;將該表并聯(lián)在變阻器兩端,調(diào)節(jié)電阻器的滑片,當表的示數(shù)為0.7V時,即可知道加在小燈泡兩端的電壓,繼而求出其額定功率,他們這樣得到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其依據(jù)是串聯(lián)電路兩端電壓等于各部分電壓之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