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5.關于運動項目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識,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騎自行車剎車時,不能馬上停下來,是因為人和車具有慣性
B.滑雪時,人從高處自由滑下,速度越來越快,是因為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C.人登上較高的山頂時,會感覺不適,是因為山頂氣壓大于山腳下的氣壓
D.擊打排球時手感到疼,是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分析 A、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者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就是慣性.
B、通過運動員質量、速度、所處高度的變化來分析其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變化.
C、大氣壓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減;
D、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答 解:A、騎著自行車的人原來處于運動狀態(tài),剎車時,人和車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向前運動,所以不能立即停下來.故A正確.
B、從高處下滑,是一個下降過程,在此過程中,人的高度在減小,重力勢能減小,速度在增加,動能在增大.將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故B正確.
C、大氣壓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減小,當人在高山上時,由于大氣壓的減小導致了人吸入肺內的氣體減少,所以人感到不適,這是由于高山上的氣壓低于山腳下的氣壓造成的.故C錯誤.
D、因為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擊打排球時手感到疼.故D正確.
故選 A、B、D.

點評 這樣的題目對學生的知識點要求比較高,考查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四個選項逐一排查、分析后,才能夠得出正確答案.這也是中考的常見題型,難度不大,但是考查的知識面廣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如圖所示,彈簧測力計下吊著一個小鐵球,在磁體水平向右移動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  )
A.逐漸變大B.逐漸變小C.先變大后變小D.先變小后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人的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機,它的晶狀體和角膜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它能把來自物體的光會聚(選填“會聚”或“發(fā)散”)在視網膜上,形成物體的實(選填“實”或“虛”)像.李麗同學由于不注意用眼衛(wèi)生得了近視眼,而爺爺得了老花眼,對于如甲、乙兩圖,屬于李麗近視眼成像圖的是甲,(選填“甲”或“乙”),應配戴凹鏡進行矯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一四幅圖,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圖中電能表的轉盤轉的越快,說明用電器消耗的電能越多
B.乙圖中閉合開關,通電螺線管右端為S極
C.丙圖中閉合開關,保持電流方向不變,對調磁體的N、S極,導體的運動方向不變
D.丁圖中閉合開關,只要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電路中就一定會有感應電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小明和小華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小桌、海綿、砝碼、木板)設計了圖甲、乙兩個實驗.此后小華把桌子挪放到一塊木板上,發(fā)現桌子對木板的壓力效果不夠明顯,如圖丙所示.通過對圖甲、丙的比較又得出“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顯”的結論.

請你根據已學過的壓強知識分析:
(1)小明和小華是根據受力面(海綿和木板表面)的形變(凹陷)程度的現象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的.
(2)比較圖甲、乙后得出的結論是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
(3)比較圖甲、乙和比較圖甲、丙得出的結論不一致,造成兩個結論不一致的原因是前后兩次受力面的材料不同.
(4)利用圖中的器材還可以探究:在受力面積一定的情況下,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關于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使用試電筆時,手指不能碰到筆尾的金屬帽,以免觸電
B.家庭電路中的保險系熔斷,一定是發(fā)生了短路
C.輸電線進戶后用先接電能表
D.對人體安全的電壓是36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如圖甲所示的電路中,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從a端移到b端,定值電阻R1兩端的電壓隨滑動變阻器R2阻值變化的圖象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電源電壓為6VB.該電路的最大功率為3.6W
C.P在b端時,電阻R1的功率為0.1WD.P在b端時,該電路的總功率為0.5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把一個生雞蛋和一個熟雞蛋放在一起,不許磕破,你知道如何區(qū)分它們嗎?試著用手分別使它們旋轉起來,現象一樣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有一銅塊,體積是100cm3,能否用量程為5N彈簧測力計去稱它的重?請通過計算說明.(ρ=8.9×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