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長度測量時,一般要求測量三次,再求平均值,這是為了( 。
A.減小錯誤B.增加責任感
C.減少誤差D.提高測量的精度
一般情況下,減小誤差的方法是:校準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選用精密的測量的儀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實驗中測量物體的長度,一般要測三次或更多次,這樣做是為了減小由于讀數(shù)時估計偏大或偏小而產生的誤差.
故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為“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如圖回答以下問題:
(1)首先應調節(jié)杠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在不掛鉤碼時處于水平平衡狀態(tài).這一調節(jié)過程的目的是為了使杠桿的自重對杠桿平衡不產生影響,這時杠桿重力的力臂為

(2)實驗過程中,給杠桿兩端掛上不同數(shù)量的鉤碼,移動鉤碼的位置,使杠桿保持水平平衡狀態(tài),如圖,這時就可讀出相應數(shù)據(jù):當然也可通過移動鉤碼的位置使杠桿在傾斜狀態(tài)下達到平衡,并進行相關數(shù)據(jù)的測量.但我們總是選取杠桿的水平平衡狀態(tài)下進行實驗,其原因主要是
便于測力臂
便于測力臂


(3)請在虛線框中設計一個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并將圖所示的實驗情況記錄在表格內.已知每個鉤碼重0.5N,杠桿上每一小格的長度為5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各組同學使用相同焦距的凸透鏡進行實驗.   
(1)某小組同學首先將蠟燭、凸透鏡、光屏按如圖順序擺在一條直線上,接下來應如何操作?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2)實驗中同學們不斷改變蠟燭的位置,觀察光屏上像的情況并記錄每一次的物距和像距.但從各組匯報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物距均為15cm時,有三個小組所測像距分
別為28.00cm、29.00cm、31.00cm.若他們的數(shù)據(jù)差別不是因為長度測量誤差導致的,你認為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操作原因是:
(3)如表為某一小組同學收集的數(shù)據(jù)及成像的情況,“凸透鏡成像有什么規(guī)律?”,請你分析表中信息得出結論.
(焦距f=10m)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情況
30 15 倒立、縮小、實像
25 17 倒立、縮小、實像
23 18 倒立、縮小、實像
18 23 倒立、放大、實像
15 30 倒立、放大、實像
13 43 倒立、放大、實像
8 / 正立、放大、虛像
5 / 正立、放大、虛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1)如圖1所示量筒的分度值是
2ml
2ml
;測量時如果如圖那樣讀數(shù),則讀出的液體體積與真實值相比
偏大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2)水平放置的天平如圖2所示,在使用前必須進行的調節(jié)是:首先將
游碼置于標尺的零刻度處
游碼置于標尺的零刻度處
,接著調節(jié)
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
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

(3)圖3是測量一木塊長度的示意圖.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1mm
,物體的長度是
1.15
1.15
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列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我們已經知道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與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和材料有關,進一步研究表明,在溫度不變時,導體的電阻跟導體的長度、導體的橫截面積、材料的關系.小紅找來不同規(guī)格的導線進行測量,實驗數(shù)據(jù)見下表:

材料 長度
L/m
橫截面積S/m2 電阻
R/Ω
電阻率ρ
1 1.0 1.0×10-7 0.17 1.7×10-8
2 2.0 1.0×10-7 0.34 1.7×10-8
3 1.0 0.5×10-7 0.34 1.7×10-8
4 1.0 1.0×10-7 1.0 1.0×10-7
5 鎳鉻
合金
1.0 1.0×10-7 11.0 1.1×10-6
(1)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2的數(shù)據(jù),可以說明
在溫度不變時,在材料、橫截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導體的長度越長,導體的電阻越大
在溫度不變時,在材料、橫截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導體的長度越長,導體的電阻越大

(2)分析比較實驗序號
1、3
1、3
的數(shù)據(jù),可以得到導體的橫截面積越大,電阻越。
(3)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4、5的數(shù)據(jù),可得到結論是
在溫度不變時,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
在溫度不變時,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初中課外實踐課上,小明做了個小實驗,如圖所示,找一個空的易拉罐,用釘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個小孔,將易拉罐的頂部剪去后,蒙上一層塑料薄膜,這樣就制成了一個針孔照相機,其實就是小孔成像的實驗裝置.將點燃的蠟燭置于小孔前的適當位置,觀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點:
(1)蠟燭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實像
實像
(填“實像”或“虛像”);
其成像的原理是
光的直線傳播
光的直線傳播
;
(2)將蠟燭在孔前繞順時針旋轉,則它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選填“順”或“逆”)時針旋轉的;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則他在半透明紙上看到的像是
D
D
 
A.三角形光斑      B.圓形光斑
C.蠟燭的正立像   D.蠟燭的倒立像
(3)小明想研究像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為此他利用自己的器材反復進行觀察、試驗,如圖18由此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①與物體的大小有關;②與小孔到物體的距離有關;
接著,小明利用下圖中的器材進行了實驗,其中A是不透明的擋板,中央開有透光的縫隙.測量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
擋板縫隙長/cm 實驗次數(shù) 擋板與小孔間距/cm 像的大小/cm
6 1 5 6
2 10 3
3 15 2
9 4 5 9
5 10 4.5
6 15 3
12 7 5 12
8 10 6
9 15 4
要驗證猜想1,應選擇
1、4、7(或2、5、8或3、6、9)
1、4、7(或2、5、8或3、6、9)
實驗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實驗結論是:
在小孔到物體的距離相同時,像隨物體增大而增大
在小孔到物體的距離相同時,像隨物體增大而增大

分析比較1、2、3(或4、5、6,或7、8、9)三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可得結論:
物體大小一定時,像隨擋板與小孔間距的增大而減小
物體大小一定時,像隨擋板與小孔間距的增大而減小

小明在進行實驗評價時,發(fā)現(xiàn)受所用器材的限制,上述影響因素還缺少一項,它是
塑料薄膜(像)到小孔的距離
塑料薄膜(像)到小孔的距離
;小明對此因素進行了探究,為此對原有器材進行的改進是
在易拉罐外面包一層厚紙,將塑料薄膜封在紙筒末端,移動紙筒
在易拉罐外面包一層厚紙,將塑料薄膜封在紙筒末端,移動紙筒
,具體探究步驟為
保持擋板縫隙長和擋板與小孔間距不變,改變易拉罐的長度(塑料薄膜到小孔的距離)進行實驗,觀察并記錄像的大小
保持擋板縫隙長和擋板與小孔間距不變,改變易拉罐的長度(塑料薄膜到小孔的距離)進行實驗,觀察并記錄像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