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013年初全國各地出現(xiàn)了范圍的霧霾天氣,空氣中的PM2.5嚴重超標,霧霾天氣中的霧是由水蒸氣液化形成的,PM2.5是指空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2.5微米=2.5×10-5米.

分析 物質(zhì)由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叫做液化,自然界中的霧、露都為液化形成;大氣中PM2.5指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

解答 解:我國許多地區(qū)遭遇了嚴重的霧霾天氣,其中“霧”的形成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大氣中PM2.5指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
25微米合2.5×10-5米.
故答案為:液化; 2.5×10-5

點評 此題考查學生有關(guān)液化和“霧霾”成因及其危害,要學會分析題意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如圖所示,實驗中小昭同學通過向水中加鹽的方法,原來沉在燒杯底部的雞蛋慢慢由沉底變?yōu)閼腋,再由懸浮最終變?yōu)槠。P(guān)于此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雞蛋沉底時受到的浮力與雞蛋的受到的重力相等
B.雞蛋沉底時受到的浮力比漂浮時受到的浮力大
C.雞蛋懸浮時受到的浮力比漂浮時受到的浮力大
D.雞蛋懸浮時受到的浮力與漂浮時受到的浮力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6.為了探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完成如圖所示實驗:

(1)實驗中通過U形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反映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大。
(2)甲、乙兩圖是探究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的關(guān)系.結(jié)論是:同種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要探究液體壓強與盛液體的容器形狀是否有關(guān),應(yīng)選擇:丙、丁兩圖進行對比,結(jié)論是:液體壓強與盛液體的容器形狀無關(guān)
(4)要探究液體壓強與密度的關(guān)系,應(yīng)選用乙、丙兩個圖進行對比.結(jié)論是: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液體壓強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3.小明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將系于卡片兩對角的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并在兩個線端掛上相同的鉤碼.

(1)當卡片靜止時,發(fā)現(xiàn)拉線不在同一直線上,如圖甲所示.于是他得出“二力平衡時,兩個力可以不在同一直線上”的結(jié)論,你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卡片重力太大.
(2)實驗改進后出現(xiàn)了如圖乙所示的平衡現(xiàn)象,要使卡片在圖示位置中失去平衡,可通過在左邊再掛1個鉤碼方法實現(xiàn)(填寫一種方法).
(3)小剛也對同一問題進行了探究,但他在左右支架上裝配兩個滑輪時沒有安裝成相同高度,如圖丙所示.你認為:能(能/不能)用小剛的裝置進行實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0.在南極考察中使用的海洋破冰船,針對不同的冰層有不同的破冰方法.其中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破冰的方法是:如圖所示,在接觸冰面前,破冰船全速航行,船體大部分沖上冰面后,把冰壓碎達到破冰的目的.若海水的密度取1.03×103kg/m3,g=10N/kg.求:
(1)當破冰船航行于海面時,它的排水量約為1500t,此時船受到的浮力多大?
(2)船自身受到的重力有多大?
(3)在一次破冰行動中,當船全部沖到了冰面上,船與冰層接觸面積和5m2,則此時破冰船對冰層的壓強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20.在如圖中,標出小磁針的N極和點A的磁感線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如圖所示,小強同學將自制氣壓計從他家住的一樓拿到了七樓,外界氣壓和氣壓計的水柱的變化分別是( 。
A.降低,上升B.降低,下降C.升高,上升D.升高,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4.小明自制了一個帶有電磁鐵的木船模型(如圖所示).將它放入水中漂浮,船頭指向東.閉合開關(guān)S,電磁鐵的A端為S極;靜止時,木船的頭尾總是指南北方向,是因為地球周圍存在地磁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近日,江蘇省的部分鄉(xiāng)鎮(zhèn)遭遇了龍卷風的侵襲,災(zāi)情引起了全國人民的熱切關(guān)注.龍卷風的實質(zhì)是高速旋轉(zhuǎn)的氣流,它能把地面上的物體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龍卷風能“吸”起物體是因為(  )
A.龍卷風增大了空氣對物體的壓力
B.龍卷風內(nèi)部的壓強遠小于外部的壓強
C.龍卷風使物體受到的重力變小
D.迷信說法中的“龍’把物體“抓”到空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