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實驗時,每次必須使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小車能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離是由于____的原因。

(2)下表是一組同學記錄的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表中內(nèi)容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阻力越___,小車前進的距離就越___;

(3)想象如果圖丁所示是一絕對光滑板,且空氣阻力為零,則小車的運動情況為:____。

(4)小麗同學通過上面的探究學習,思考了一個問題:當自己蕩秋千運動到右側(cè)最高點時,如果自己受到的力全部消失,自己將會處于怎樣的運動狀態(tài)呢?她做出了以下猜想,你認為其中準確的是____。(如圖所示,圖中的黑點表示小麗同學)

小車到達水平面時速度相同 慣性 小 遠(或大) 作勻速直線運動(或 始終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 )A 【解析】試題分析:對“阻力對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影響的實驗”我們通過控制小車滑到斜面低端時的速度一定,改變斜面的粗糙程度來進行的實驗。(1)每次必須使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小車滑上水平面的速度相同;小車能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離是由于慣性的原因; (2)從表中內(nèi)容可知:水平面越...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三章 聲的世界 單元檢測題 題型:實驗題

利用下述所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探究:哪種材料吸收噪聲的效果較好______?

使用電池的收音機一部、可以蓋上蓋子的硬紙盒一個、毛巾幾條、毯子一塊、廢舊報紙一些、地毯塊幾片、塑料袋若干個、毛衣數(shù)件、枕頭一個.

(1)打開收音機放音樂,開大音量 (2)將收音機放進硬紙盒,蓋上蓋子,比較音樂聲和以前一樣大嗎 (3)用幾條毛巾將收音機包裹起來,然后放進硬紙盒,比較聽到的聲音的大小 (4)分別選用毯子、廢舊報紙、幾塊地毯、幾個塑料袋、數(shù)件毛衣、枕頭重復第(3)步驟 (5)分析比較哪種材料的吸收噪聲的效果好 【解析】解答: 根據(jù)我們?nèi)粘I罱?jīng)驗中,隔著不同材料聽到的聲音響度不一樣來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十章 機械與人單元檢測題 題型:單選題

在“學習機械能及其轉(zhuǎn)化”時,“想想做做”欄目提供了如圖所示的情景,用繩子把一個鐵鎖懸掛起來。把鐵鎖靠近自己的鼻子,穩(wěn)定后松開手。頭保持不動,鎖向前擺去又擺回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鐵鎖在擺動的過程中機械能保持不變 B. 鐵鎖擺動到最低點時動能最小

C. 鐵鎖在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轉(zhuǎn)化為動能 D. 鐵鎖在上升過程中,重力勢能轉(zhuǎn)化為動能

C 【解析】A. 鐵鎖回擺后不能碰到鼻子,因為鐵鎖和空氣摩擦,機械能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機械能減小。不符合題意; B. 鐵鎖下降到最低點時,質(zhì)量不變,高度最小,重力勢能最小。質(zhì)量不變,速度最大,動能最大,故不符合題意; C. 鐵鎖在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是重力勢能轉(zhuǎn)化為動能;故符合題意; D. 鐵鎖在上升過程中,重力勢能增加,動能減小,是動能轉(zhuǎn)化為重力勢能;故不符合題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 力與運動單元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小麗同學在超市購物時,用5 N的水平力推著一輛小車在水平地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時小車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____N。突然,小麗發(fā)現(xiàn)前面有一小孩,她馬上用10 N的水平力向后拉小車,使小車減速,在減速運動的過程中,小車所受的合力為___________N。

5 15 【解析】當小車在水平方向勻速直線運動時,受力平衡,阻力等于推力為5N;由于小車對地面的壓力不變,接觸面也不變,所以在向后拉小車時摩擦力的大小不變?nèi)詾?N,此時小車仍向前運動,摩擦力與拉力的方向是相同的都向后,所以合力應等于兩個力大小之和為15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 力與運動單元測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有關慣性的說法正確的一組是( )

①小明沒有推動靜止的汽車,是由于汽車具有慣性

②火車剎車后不能馬上停下來,是由于火車具有慣性

③高速飛行的子彈具有慣性,穿入木頭靜止后慣性消失

④將錘子的木柄在硬地上撞擊幾下,錘頭便套緊了,利用了物體的慣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解析】試題分析:①小明沒有推動靜止的汽車,是由于汽車具有慣性,錯誤,是由于推力與摩擦力大小相等,受力平衡;②火車剎車后不能馬上停下來,是由于火車具有慣性,正確,運動的物體由于慣性還要保持運動狀態(tài);③高速飛行的子彈具有慣性,穿入木頭靜止后慣性消失,錯誤,慣性與物體的質(zhì)量有關,不能消失;④將錘子的木柄在硬地上撞擊幾下,錘頭便套緊了,利用了物體的慣性,正確,當木柄靜止時,錘頭由于慣性還要保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 初中物理 八年級下冊 第8章 運動和力 單元測試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在2011年斯諾克中國公開賽中丁俊暉成功闖入四強,臨時排名升至世界第三位.比賽前臺球靜止在球臺上,臺球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_______(選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擊球后,球離開球桿仍能向前運動是由于___的緣故.而球的速度越來越小,是因為受到____的作用.

平衡力 慣性 摩擦力(阻力) 【解析】當臺球靜止時,處于平衡狀態(tài),受平衡力,在豎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擊球后,球一旦離開球桿就不再受到球桿對它力的作用,由于球具有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繼續(xù)運動下去; 球在臺面上滾動時,由于受到到阻力作用,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速度越來越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 初中物理 八年級下冊 第8章 運動和力 單元測試 題型:單選題

用彈簧測力計拉著重8N的物體在水平面上以2.5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2N。當繩子突然斷開時,則:( )

A. 物體速度保持不變,受到的摩擦力等于2N B. 物體速度逐漸減小,受到的摩擦力等于2N

C. 物體速度逐漸不變,受到的摩擦力等于8N D. 物體立即停止,受到的摩擦力為零

B 【解析】由于物體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那么在水平方向上,物體受到一對平衡力的作用:拉力和摩擦力;即這兩個力的大小相同,由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可知拉力為2N,因此摩擦力等于2N;當繩子斷開后,拉力消失,平衡狀態(tài)被打破,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小車慢慢停下來,但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沒有發(fā)生變化,因此摩擦力仍等于2N,只有B符合題意; 故選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8年春季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 第十章 浮力 單元檢測題 題型:實驗題

在探究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的實驗中,某同學進行了a、b、c、d四次測量,如圖一所示。

圖一 圖二 圖三

(1)從原理上講,______兩次彈簧測力計測量的示數(shù)差與________兩次彈簧測力計測量的示數(shù)差相等(選填a、b、c、d字母),但在實際測量中,這個示數(shù)差并不完全相等而略有差異,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小組同學對實驗做了改進設計,如圖二:在鐵架臺上懸掛兩個規(guī)格相同的彈簧測力計,C為薄塑料袋(質(zhì)量不計), D是用大號飲料瓶、帶孔橡皮塞以及彎曲玻璃管自制的溢水杯, M是升降平臺(可使溢水杯緩慢上升、下降)。實驗中,同學們通過升降平臺,改變重物浸入水中的深度,觀察、記錄、比較彈簧測力計 A和 B示數(shù),即可得出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的規(guī)律。與圖一實驗相比,請簡要說明改進后的實驗設計具有哪些優(yōu)勢____________?(至少寫出兩條)

(3)實驗中,他們作出了彈簧測力計 A的拉力 F與物體下表面所處深度 h的關系的圖象,如圖三所示。從圖象可知,當物體所處深度為8 cm時,物體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 N。

a、c b、d 不能完全收集溢出的水、讀數(shù)不準確、彈簧測力計的精度不高等 ①幾乎可以收集全部溢出的水;②實驗步驟少,操作簡便;③現(xiàn)象直觀,讀數(shù)方便,易于總結(jié)結(jié)論;④可以連續(xù)多次測量重物在不同位置時受到的浮力大小及排開水的重力多少,使得實驗結(jié)論更具有說服力等 1.5 【解析】解答:(1)圖一中,c的示數(shù)減a的示數(shù)是物體所受的浮力,d的示數(shù)減b的示數(shù)是物體排開的水重,這是我們此次實驗研究的主要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2018年春季八年級物理下冊 12.2 滑輪檢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細繩的一端固定在地上,若忽略滑輪重及摩擦, B物體重12 N,在力 F的作用下勻速提升,則 F=______ N;若考慮滑輪重,滑輪重1 N,則力 F=______ N.

24 25 【解析】物體掛在繩端,力F卻作用在軸上,這是動滑輪的一種特殊使用,可認為F承擔滑輪重及兩段繩子的拉力,每段繩子拉力大小等于B的重力,所以F=G動+2GB,若忽略G動,F(xiàn)=2GB=2×12 N=24 N,若考慮G動,則F=1 N+2×12 N= 25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