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為了解決住在熱帶貧窮地區(qū)的居民由于沒有電,夏天無法用電冰箱保鮮食物的問題,英國學生發(fā)明了無電“冰箱”如圖所示,它的內桶用金屬制成,外桶用木頭、塑料等常見材料制成,兩層之間的空隙可以填充沙子.外桶上有數(shù)個圓孔,用水浸濕沙子后,把桶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并保持沙子潮濕.這樣能使金屬桶內部空間溫度維持在6℃左右,從而使食物保鮮.根據(jù)上文,請分析無電“冰箱”保鮮食物的道理.

分析 (1)物質由液態(tài)變成氣態(tài)的過程叫做汽化,汽化有蒸發(fā)和沸騰兩種方式,都要吸收熱量.蒸發(fā)具有致冷作用;
(2)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有溫度、表面積以及空氣流動.
(3)金屬容易導熱.

解答 答:把桶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并保持沙子潮濕的目的是加快水的蒸發(fā),而水蒸發(fā)會吸收熱量從而使桶內食物的溫度下降,保持新鮮;內筒用金屬材料而不用塑料制作的原因則是因為金屬容易導熱.

點評 此題是一道材料分析題,主要考查了蒸發(fā)致冷作用及加快蒸發(fā)的因素和物質的物理屬性,體現(xiàn)了物理與科技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保持不變,當開關S閉合,滑動變阻器滑片P向右移動時,電流表和電壓表示數(shù)的變化分別為( 。
A.電流表的示數(shù)變小,電壓表的示數(shù)不變
B.電流表的示數(shù)變大,電壓表的示數(shù)不變
C.電流表的示數(shù)變小,電壓表的示數(shù)變大
D.電流表的示數(shù)變小,電壓表的示數(shù)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4.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當杠桿靜止在圖甲所示的位置時,杠桿處于平衡(選填“平衡”或“不平衡”)狀態(tài);如圖甲中,應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選填“左”或“右”)調節(jié)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是為了便于測量力臂大小;
(2)小明同學用圖乙所示的方法使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測出此時的拉力大小為F1,發(fā)現(xiàn),F(xiàn)1L1≠F2L2,其原因是:F1的力臂測量錯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下列用分子動理論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說法正確的是( 。
A.破鏡難圓,是因為分子間有排斥力
B.花香四溢,是因為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C.水往低處流,是因為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D.物體熱脹冷縮,是因為分子的大小隨溫度的變化而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地震時都會伴隨著一些次聲波(選填“次聲波”或“超聲波”)的產(chǎn)生,而普通人的耳朵卻聽不見.在地震中由于房屋倒塌而使一些人員被困,他們可以通過敲擊物體使其振動發(fā)出聲音,從而向外界傳遞信息,以便及時獲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8.如圖所示為某型履帶式推土機,發(fā)動機額定功率為120kW,質量為1.5×104kg,履帶與地面的總接觸面積為2.5m2.某次該推土機以額定功率進行推土作業(yè),在平直的場地上以1.5m/s的速度勻速前進了30m,并在10s后把一塊質量為6.0×103kg的石塊沿斜坡推到高5m的山坡上.求:
(1)推土機不作業(yè)靜止時對水平地面的壓強;
(2)推土機進行推土作業(yè)時所做的功及受到的阻力;
(3)推土機將石塊推上山坡的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奧斯特實驗表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著磁場,通電螺線管上方的小磁針靜止時的指向如圖所示,由此可知螺線管左端為N極,電源的左端為負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學以致用是我們學習科學的目的之一,要求我們能夠對日常生活中某些簡單的現(xiàn)象做出科學的解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嚴禁汽車超載超速.一位司機駕駛大貨車在某路段行駛時,由于超速被警察攔停,警察對司機說:“先生,剛才你的車速為70km/h,超速了.”這位司機不滿地說:“小客車的限速為80km/h,而大貨車的限速卻為60km/h,為什么小客車的限速比大貨車限速大?不合理!”.請你從兩個不同角度向司機作出科學解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如圖所示,用橇棒撬起石塊并保持平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動力對橇棒的轉動效果小于阻力對橇棒的轉動效果
B.手在A點向不同方向施力時,力的大小都相等
C.手在A點豎直向下施力時,撬棒是個省力杠桿
D.手分別在A、B兩點沿豎直向下方向施力時,在B點比在A點費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