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國烏魯木齊至廣州一線年太陽輻射總量(單位:億焦耳/平方米·年)剖面圖”。回答小題。

小題1:下列關于圖中a、b、c三地的說法正確的是(  )
A.b地比c地太陽輻射更強
B.b地比a地降水變率更小
C.a地比c地氣溫年較差更大
D.a、b、c三地中,c地降水量最小
小題2:下列關于圖中甲、乙兩地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地年太陽輻射總量小的原因是該地處于洞庭湖平原,云雨天氣多
B.乙地處于柴達木盆地,地勢起伏大,年太陽輻射變化顯著
C.甲地緯度較高,太陽高度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少
D.乙地處于地勢階梯交界處,地勢起伏大,年太陽輻射變化顯著

小題1:A
小題2:D

試題分析:
小題1:圖示反映b地比c地太陽輻射更強;A正確。b地位于內陸地區(qū),受溫帶大陸性氣候影響,氣候的大陸性強,而a地位于沿海地區(qū),降水量大,氣候的海洋性強,故b地比a地降水變率更大,B錯誤;c位于烏魯木齊附近,受溫帶大陸性氣候影響,而c位于廣州附近,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故a地比c地氣溫年較差更小,C錯誤;a、b、c三地中,b地降水量最小,圖示c地年太陽輻射總量比b地小,原因可能是該地降水較多,陰雨天氣比b地多,D錯誤。
小題2:結合我國區(qū)域分布,烏魯木齊至廣州一線,不可能經過洞庭湖平原,甲地是四川盆地,云雨天氣多,所以年太陽輻射總量小,A、C錯誤;乙地位于橫斷山區(qū),地處地勢階梯交界處,地勢起伏大,年太陽輻射變化顯著,B錯誤,D正確。
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學生需要清楚的掌握我國的主要地形區(qū)分布,結合我國的區(qū)域氣候特征和氣候、地形因素對太陽輻射的影響等內容分析,在平時訓練中學生可借助地圖分析。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讀圖,判斷題(陰影部分表示黑夜)。

小題1:此時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
A.0°,30°EB.0°,60°E
C.30°N,30°WD.0°,120°E
小題2:此日后太陽直射點往南移動,則此時的節(jié)氣是
A.春分B.夏至
C.秋分D.冬至
小題3:此時北京時間和北極圈上日落的時間分別是
A.10時,12時B.12 時,18時
C.14時,16時D.18時,18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圖為某日不同地點太陽高度日變化情況,且甲地位于40°N,答題。

小題1: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是(     )
A.0°B.20°N
C.20°SD.23°26′N
小題2:當甲乙兩地正午太陽高度相等時(     )
A.北極地區(qū)出現(xiàn)極晝B.甲乙兩地晝長相同
C.北京市白晝逐漸增長 D.地球公轉速度逐漸加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讀圖,完成小題:

小題1:圖中四地自轉速度的正確排列是                               
A.線速度:丁>乙B.角速度:乙>丙
C.角速度:丙>乙D.線速度:甲>乙
小題2:當丁地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正午太陽高度:甲>乙B.正午太陽高度:乙>丙
C.晝長:甲>乙D.晝長:甲>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某地(15°E)中學地理興趣小組對每天的日出時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持續(xù)觀測與記錄,繪成下圖。完成小題。

小題1: 該同學在a至b時段觀測與記錄持續(xù)了  
A.4個多月B.6個多月
C.8個多月D.10個多月
小題2: 在圖中b點對應的日期,世界各地可能會發(fā)生的現(xiàn)象是
A.日本春光明媚
B.北極出現(xiàn)極夜
C.南非華人歡度春節(jié)
D.澳大利亞冬雪紛飛
小題3:觀測時段赤道的正午太陽高度
A.先增大、后減小B.先減小、后增大
C.先增大、再減小、最后又增大D.先減小、再增大、最后又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7月初,地球處于公轉軌道的(   )
A.近日點,速度慢B.遠日點,速度快
C.遠日點,速度慢D.近日點,速度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北京時間12:00時,開羅(東二區(qū))為 (   )
A.6:00B.8:00C.18:00D.20: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關于晨昏線(圈)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是晝夜半球的分界線
B.晨昏線上的各地太陽高度均為0°
C.晨昏線是由晨線和昏線組成
D.晨昏線是地球自轉產生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判斷題

某地(30°E,20°N)的屬熱帶地區(qū),但無太陽直射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