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圖12,回答28-29題:

28.該段緯線上甲、乙、丙、丁的地形,分別是:

A.平原、高原、山地、盆地          B.高原、盆地、山地、平原

C.高原、山地、盆地、平原          D.盆地、高原、山地、平原

29.丙處的地貌特征是:

A.流水侵蝕作用形成               B.流水堆積作用形成

C.冰川侵蝕作用形成               D.風力堆積作用形成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2012學年浙江省余姚中學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單選題

讀圖12,回答28~30題。

【小題1】圖示長江段沿程年平均水溫線是

A.X1B.X2C.Y1  D.Y2
【小題2】兩河海拔2000-1000米河段水溫變化幅度
A.7月長江大于黃河    B.2月長江大于黃河
C.7月長江與黃河相近D.2月長江小于黃河
【小題3】河流水溫變化與其流經(jīng)地區(qū)的氣候相關,Y河甲河段冬夏水溫差異小,因其穿行在
A.四川盆地B.黃土高原
C.太行山區(qū)D.橫斷山區(q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3屆浙江省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讀圖12,回答28~30題。

1.圖示長江段沿程年平均水溫線是

A.X            B.X2             C.Y1          D.Y2

2.兩河海拔2000-1000米河段水溫變化幅度

A.7月長江大于黃河              B.2月長江大于黃河

C.7月長江與黃河相近                D.2月長江小于黃河

3.河流水溫變化與其流經(jīng)地區(qū)的氣候相關,Y河甲河段冬夏水溫差異小,因其穿行在

A.四川盆地                         B.黃土高原

C.太行山區(qū)                         D.橫斷山區(q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屆北京市高三年級第七次統(tǒng)一練習地理試卷 題型:綜合題

讀圖12,回答下列問題。(36分)

 

 

2011年3月11日發(fā)生在日本東北部海域的里氏9.0級地震誘發(fā)了海嘯,大船渡市的海嘯浪高達到23.6米。

(1)簡析海嘯對大船渡市破壞嚴重的主要原因。(6分)

 

表:2009年中、日部分數(shù)據(jù)比較

 

 

石油自給率(%)

能源消費總量(億噸石油當量)

人口數(shù)(億)

核電占全國發(fā)電總量的比重(%)

日本

0.2

5.8

1.28

34

中國(大陸)

50

20.3

13.3

1.12

 

核電站主要用鈾-235裂變產(chǎn)生的能量來發(fā)電,它不排放CO2,產(chǎn)生的核廢料也絕對封存。核電站運行需要大量冷卻水。一座100萬千瓦的核電站每年需要鈾燃料30~40噸,而相同功率的火電站需要耗煤300~400萬噸。

(2)說明日本大力發(fā)展核電的主要原因,指出核電站適宜布局的地區(qū)。(8分)

 

 

 

 

日本福島核電站因地震導致核泄漏,放射性物質(zhì)一部分隨大氣擴散,一部分隨水流出。

(3)某同學說:“至少4月之前,日本的核泄漏不會影響中國。”請分析其判斷的依據(jù)。(4分)

 

近年來多家日本公司在我國建立生產(chǎn)基地,中、日在產(chǎn)業(yè)鏈環(huán)節(jié)和產(chǎn)品周期上的分工情況如圖13所示。大地震加速了日本制造業(yè)向境外轉移。

 

 

(4)從產(chǎn)業(yè)鏈環(huán)節(jié)和產(chǎn)品周期階段概括日本向中國轉移的產(chǎn)業(yè)特點,說明產(chǎn)業(yè)轉移對日本區(qū)域發(fā)展的影響。(10分)

 

 

產(chǎn)業(yè)轉移促使日本更加關注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旅游業(yè)成為日本經(jīng)濟的增長點。

(5)讀“東京上野公園景區(qū)圖”(圖12),評價其景區(qū)規(guī)劃的合理性。(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讀圖12,回答28-29題:

28.該段緯線上甲、乙、丙、丁的地形,分別是:

A.平原、高原、山地、盆地                   B.高原、盆地、山地、平原

C.高原、山地、盆地、平原                   D.盆地、高原、山地、平原

29.丙處的地貌特征是:

A.流水侵蝕作用形成                             B.流水堆積作用形成

C.冰川侵蝕作用形成                             D.風力堆積作用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