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0日,在日本本州東海岸附近海域發(fā)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據(jù)此回答4~5題。
小題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殼
小題2:此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位于
A.北半球并向北移B.南半球并向北移
C.北半球并向南移D.南半球并向南移

小題1:B
小題2:C

小題1:地殼的平均厚度為17千米。震源深度30千米超過了地殼的厚度,位于上地幔。所以本題選擇B選項。
小題2:7月10日位于6月22日與9月23日之間,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并且向南移動。所以本題選擇C選項。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讀“某地地質(zhì)剖面略圖”,完成下列問題

小題1:根據(jù)巖層的新老關系,可以判定
A.甲為向斜B.乙為背斜C.甲為背斜D.甲、乙均為背斜
小題2:若在甲、乙兩處分別鉆孔找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處找到煤層B.甲、乙都找到煤層
C.甲、乙都找不到煤層D.乙處找到煤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組成冰島的巖石主要是
A.砂巖B.巖漿巖C.石灰?guī)rD.頁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讀圖完成32—34題

小題1:在水循環(huán)各環(huán)節(jié)中,受人類影響最大的是
A.蒸發(fā)B.降水C.水汽輸送D.地表徑流
小題2:聯(lián)系地球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并促進個圈層之間物質(zhì)遷移和能量交換的是
A.大洋環(huán)流B.水循環(huán)C.大氣環(huán)流D.巖石圈物質(zhì)循環(huán)
小題3:火山、地震主要發(fā)生在
A.板塊內(nèi)部B.海洋內(nèi)部C.大陸內(nèi)部D.板塊交界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中甲、乙、丙、丁代表巖石類型,箭頭①~⑦表示地質(zhì)作用,讀圖回答28-30題。

小題1:圖示巖石中,屬于花崗巖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小題2:圖中序號與其所代表的地質(zhì)作用組合,正確的是
A.②---外力作用B.③—固結成巖作用C.④—地殼下沉D.⑤---高溫融化
小題3:關于巖石特征的敘述,正確的(  )
A.甲類巖石具有明顯的氣孔構造B.乙類巖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類巖石具有層理結構D.丁類巖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有關巖石圈的物質(zhì)循環(huán)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三大類巖石間均能直接轉(zhuǎn)化
B.循環(huán)過程中的能量均來自地球內(nèi)部
C.侵入巖和噴出巖都屬于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巖漿巖
D.巖石圈物質(zhì)循環(huán)對地表形態(tài)的改變意義不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2009年8月,歐亞大陸最大的火山——位于勘察加半島上的克柳切夫火山開始噴發(fā)。克柳切夫火山(海拔4850米)是世界上最完整的錐形活火山,近200年內(nèi)竟噴發(fā)了50多次。完成下列各題。

小題1:勘察加半島上多火山的主要原因是
A.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附近,巖漿活動頻繁
B.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生長邊界附近,地殼活動劇烈
C.地處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附近,巖漿活動頻繁
D.地處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生長邊界附近,地殼活動劇烈
小題2:圖中火山錐的巖石是
A.花崗巖B.大理巖C.石英巖D.玄武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zhì)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A.巖漿B.巖漿巖 C.沉積巖 D.變質(zhì)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不詳 題型:綜合讀圖題

讀“巖石圈物質(zhì)循環(huán)示意圖”,填寫下列字母代表的地理含義(8分)


A                      
C                   
F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