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熱帶輻合帶是指從南北兩半球來的氣流在赤道附近輻合而成的多雨帶。下圖為某月非洲盛行風向和熱帶輻合帶的位置圖。完成下列問題。

1該月為(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2圖中虛線框范圍內熱帶輻合帶位置較東側明顯偏北的可能原因是(  )

A. 沿岸寒流降溫 B. 地勢高,氣壓低

C. 南北氣流輻合 D. 陽坡受熱增溫

【答案】

1A

2D

【解析】根據(jù)圖示風向,結合南亞季風區(qū)風向季節(jié)變化特點,判斷月份。找出有明顯錯誤的選項,用排除法判斷。

1讀圖,根據(jù)圖示亞洲季風的風向,此時南亞地區(qū)盛行東北季風,說明北半球是冬季,該月為1月,A對。B、C、D錯。

2讀圖,結合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分析,圖中虛線框范圍沿岸是幾內亞暖流經(jīng)過,A錯。該處地勢比東部低,B錯。東西兩側都是南北氣流輻合形成,C錯。虛線框范圍內熱帶輻合帶位置較東側明顯偏北,可能原因是陽坡受熱增溫,D對。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能被稱為“記錄地球歷史‘書頁’和‘文字’”的巖石是( )

A.沉積巖 B.變質巖 C.玄武巖 D.花崗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題文)目前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是( 。

A. 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B. 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深層地下水

C. 河流水、冰雪融水和淺層地下水

D. 冰雪融水、淡水湖泊水和深層地下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埃及沙漠廣布,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開羅人口約1800萬,是埃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2015年3月,埃及宣布在開羅以東的沙漠地區(qū)興建新首都。新首都作為政治中心,規(guī)劃容納500萬居民,提供175萬個長期工作職位。圖為埃及略圖。據(jù)此回答問題。

【1】推測埃及興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

A.平衡地區(qū)發(fā)展 B.分散開羅人口 C.提升國家形象 D.吸引國家投資

【2】與開羅以北地區(qū)相比,在開羅以東地區(qū)建設新首都的優(yōu)勢條件是(

A.農(nóng)業(yè)發(fā)達 B.交通便利 C.用地充足 D.基礎設施完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高級住宅區(qū)與低級住宅區(qū)呈背向發(fā)展的趨勢,主要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示意世界沿南緯20°緯線的海陸分布。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圖中( )

A.大洋西部多島弧和海溝 B.大洋海域北部封閉,南部開敞

C.海峽是兩大洲的分界線 D.大洋海域呈S形,風大浪急

【2】圖中( )

A.大陸地跨東、西、南、北半球 B.大陸以高原為主地形起伏較小

C.島嶼位于中國的東南部海域 D.大陸的東部地區(qū)火山活動較頻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時期變成了百姓康樂,戶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A釋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導致了當時的積貧積弱

C促使其內部社會矛盾急劇惡化

D促進了自耕農(nóng)的增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翡翠島自然保護區(qū)是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qū),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黃金海岸南部。該地區(qū)漲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區(qū)內風向季節(jié)變化較大,夏、秋季節(jié)盛行偏西風,冬、春季節(jié)盛行偏東風且春季風力較大。下圖為翡翠島自然保護區(qū)等高線分布圖。據(jù)此完成下列問題。

1

A. 西北內陸 B. 淺海區(qū)及沿海沙灘

C. 深海區(qū) D. 河流

2

A. 冬、春季節(jié)偏東風的影響 B. 漲潮海水的影響

C. 夏、秋季節(jié)偏西風的影響 D. 落潮海水的影響

3

A. 冬季 使沙丘高度增加 B. 夏季 使沙丘高度增加

C. 冬季 使沙丘高度降低 D. 夏季 使沙丘高度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我國某地地形圖,圖中道路為某次山地自行車越野賽的線路。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簡述圖示地區(qū)的地勢特征。

(2)估算圖示范圍內自行車越野賽線路相對高度的數(shù)值范圍。

(3)若車手保持勻速騎行,判斷AB、BC、CD中騎行最省力的路段并說明理由。

(4)圖中甲乙兩處為觀賽臺,選擇能看到CD段賽況的觀賽臺并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