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浙江省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質檢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讀渭河流域區(qū)域圖,回答問題。(10分)
(1)說出渭河谷地地質構造類型,并說明其形成過程。(3分)
(2)試分析說明渭河含沙量大的原因。(4分)
(3)描述圖示地區(qū)的城市分布特征。(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浙江省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質檢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下圖為“我國漢江中游地區(qū)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9分)
(1)判斷漢水自P點至Q點流經地區(qū)的地形類型,并說明判斷的理由。(3分)
(2)Q點附近河床寬窄不穩(wěn)定,沙灘羅列(如圖左下角圖)。 試從外力作用角度解釋沙灘羅列的成因。(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浙江省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質檢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尋找最佳避寒地”的課外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有“百里鋼城”之稱的攀枝花1月平均氣溫達13.6℃(昆明為7.7℃,成都為5.5℃),是長江流域冬季的“溫暖之都”。左下圖示意攀枝花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位置,右下圖示意攀枝花周邊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氣溫較高的原因。(4分)
(2)小明建議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們冬季來此度假。小亮則從空氣質量角度提出質疑。試為小亮的質疑提出論據(jù)。(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浙江省高三上學期第三次統(tǒng)練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下列有關①地此時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盛行西南風 B. 盛行西北風 C. 炎熱干燥 D. 高壓脊控制
2. 有關圖中區(qū)域的天氣及天氣系統(tǒng)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③地為陰雨天氣 B.②地氣壓低于③地
C.②地氣溫低于③地 D.a為冷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浙江省高三上學期第三次統(tǒng)練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讀“甲、乙兩區(qū)域圖”, 回答下列問題。
1.甲、乙兩區(qū)域農業(yè)生產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
A.甲地以種植業(yè)為主,乙地以畜牧業(yè)為主
B.甲地以乳畜業(yè)為主,乙地東部以種植園農業(yè)為主
C.甲地以商品谷物農業(yè)為主,乙地以大牧場放牧業(yè)為主
D.甲地以乳畜業(yè)為主,乙地以游牧業(yè)為主
2.關于甲、乙兩區(qū)域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甲區(qū)域中的b城市形成的主要區(qū)位因素是交通
B.甲區(qū)域比乙區(qū)域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發(fā)展速度快
C.P是墨西哥灣暖流,Q洋流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
D.甲、乙兩區(qū)域所示湖泊的成因是一致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浙江省高三上學期第三次統(tǒng)練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平均年齡中位數(shù)是指用人口平均年齡除以2的得數(shù)。它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及其年齡結構特征。下表示意2010年部分國家及世界人口平均年齡中位數(shù)(單位:歲)。讀后,據(jù)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國家 |
日本 |
巴西 |
瑞典 |
尼日利亞 |
中國 |
韓國 |
世界 |
平均年齡中位數(shù) |
44.6 |
28.9 |
41.7 |
15.2 |
35.2 |
37.9 |
28.4 |
1.從表中可分析得到的正確結論是
A.中國人口平均年齡為35.2歲,屬年輕型人口
B.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比中國的高
C.日本的老齡人口數(shù)量(≥65歲)比中國的多
D.表中各國,尼日利亞是人口最年輕的國家
2.中國已進入現(xiàn)代型人口增長階段,但當前乃至今后較長時期內勞動力就業(yè)形勢非常嚴峻。這是因為
A.改革開放來,大量承接產業(yè)轉移
B.人口性別構成不合理,女性人口遠多于男性人口
C.平均年齡中位數(shù)較小
D.引進外資,帶來外籍勞動力的大量涌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浙江省高三上學期第三次統(tǒng)練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讀“浙江省永康方巖方山沿28°55′36″N剖面圖(左圖)”、方巖方山“赤壁丹崖”景觀圖(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丹霞地貌經歷了不一般的地質作用過程,其間孕育了絢麗多姿的丹霞地貌。以下地質作用過程排序正確的是
①紅色砂礫巖固結成巖 ②地殼水平運動 ③流水侵蝕搬運 ④重力崩塌
⑤差異風化 ⑥地殼抬升運動 ⑦變質作用 ⑧冰川作用
A. 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③④⑤⑥ C.②①⑦⑤④③ D.①⑥⑤④③
2.丹霞地貌典型的頂平、坡陡、麓緩組合可能是因為
A.頂平:受垂直巖層控制 B.坡陡:受水平節(jié)理控制
C.麓緩:受風化堆積物控制 D.麓緩:受流水侵蝕所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浙江省高三上學期第三次統(tǒng)練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為“2002一2010年我國東部某市人口增長率變動 ”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示時期,該市人口狀況是:
A. 2010年該市人口數(shù)量最多B. 2009年人口增長最快
C. 2006年后人口呈負增長 D. 人口持續(xù)減少
2.2005年后該市人口機械增長率開始明顯下降,其原因最有可能是該市:
A.人口自然增長率提高 B.城市居住用地緊張
C.第三產業(yè)發(fā)展迅速 D.產業(yè)升級和轉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浙江省高三上學期第三次統(tǒng)練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為地球上兩條相交的弧線,交點為A、B。一條AB為北半球某緯線的夜弧部分,另一條AB為晨昏線的一部分,A的經度為1200E,AB的經度差為900。若B的經度為30°E,則太陽直射點的坐標可能為
A.5°N、75°E B.10°N, 75°W C.15°N、105°E D.20°N, 105°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浙江省高三上學期第三次統(tǒng)練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圖文資料,
回答問題。(30分)
材料一:農作物熟制:指一定時間內,作物正常生長收獲的次數(shù)。一年內,作物正常生長,只收獲一次的,叫一年一熟制,依此類推。下圖為我國局部地區(qū)農作物熟制分布圖。
材料二: 重慶市涪陵區(qū)是聞名遐邇的“榨菜之鄉(xiāng)”。而宜昌在19世紀末就成為中國第一個涪陵榨菜銷售市場,至今仍是主要集散市場。
材料三: 8000~10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經水草豐美,古人類在廣闊的草原上過著狩獵生活,后來隨著高原的不斷隆起,氣候變得寒冷干燥,人類被迫遷出。一部分向東進入黃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統(tǒng)一的漢民族;一部分向南進入“藏彝大走廊”,不斷地分化、演變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獨龍、珞巴、門巴、哈尼、納西等數(shù)十個少數(shù)民族。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還較為完整地保留著母系社會形態(tài),納西族仍然保留著迄今為止世界上形態(tài)最原始的“東巴文”象形文字系統(tǒng)……(《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7期)
材料四:“茶馬古道”是云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漢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樣;藏地民諺有“漢家飯果腹,藏家茶飽肚”之說。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發(fā)揮作用了。
材料五:如圖
(1)根據(jù)材料一,分析A地區(qū)農作物一年三熟的原因。(6分)
(2)根據(jù)材料一、二,概括宜昌形成榨菜集散市場的條件。(4分)
(3)讀材料,試根據(jù)茶樹的生長習性及西藏地區(qū)的氣候特征分析藏地不產茶的原因。結合藏民的主要農業(yè)活動和膳食結構特點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8分)
(4)從地理角度分析,藏彝走廊地區(qū)在人類遷徙過程中,為什么成了“少數(shù)民族的孵化器”。(4分)
(5)馬幫運輸很長時間以來成為茶馬古道所經地區(qū)較為單一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其原因有那些?(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