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 mL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氣體,完全燃燒恰好用去3 mL氧氣,則此混合氣體中甲烷和一氧化碳的體積比是 (    )
A.1∶1B.1∶2C.2∶1D.任意比
B
甲烷和CO的燃燒方程式分別為CH4+2O2=CO2+2H2O、2CO+O2=2CO2,設甲烷和CO的體積分別是x和y,則有x+y=3、2x+y/2=3,解得x=1,y=2,所以答案是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標準狀況下,若兩種氣體所占體積不同,其原因是
A.氣體性質(zhì)不同B.氣體分子的大小不同
C.氣體分子間平均距離不同D.氣體的物質(zhì)的量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地球上的海水中蘊藏了大約40萬億噸氘。從1升海水里提取的氘,在聚變反應中所釋放的能量,相當于燃燒300升汽油。如果把自然界的氘和氚全部用于聚變反應,釋放出來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100億年。與核裂變相比,氘和氚的聚變能是一種安全、不產(chǎn)生放射性物質(zhì)、原料成本低廉的能源。同溫同壓下有等質(zhì)量的H2、D2、T2三種氣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①密度之比為1∶2∶3 ②質(zhì)子數(shù)之比為6∶3∶2 ③中子數(shù)之比為0∶6∶8 ④體積之比為6∶3∶2
A.①②③④B.只有①②C.只有③④D.只有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設N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0.1 mol/L NaHCO3和0.1 mol/L Na2CO3混合溶液1L, HCO3-,CO32-的總數(shù)為0.2NA
B.向密閉容器中充入2molN2和3molH2 ,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反應,達到平衡時,混合氣體中NH3的體積分數(shù)為23.45%,則H2和NH3所含的H原子總數(shù)為6NA
C.若1L0.1 mol/L的CH3COOH溶液含CH3COO-數(shù)為aNA, 則1L0.3 mol/L的CH3COOH溶液含CH3COO-數(shù)小于0.3aNA
D.反應N2+3H22NH3達平衡時,每形成6NA個N-H鍵,也生成14克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標準狀況下,將NO2和NO組成的混合氣體4.48L通入100mL水中,充分反應后,氣體體積縮小為2.24L,假設溶液的體積不變,則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所得溶液中溶質(zhì)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1.0 mol·L-1
B.原混合氣體中NO2和NO的體積比為1∶1
C.反應過程中轉(zhuǎn)移的電子總數(shù)為0.1mol
D.若將原混合氣體和1.68 L(標準狀況)O2混合后再通入100 mL水中,則充分反應后,不會有氣體剩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7 g CnH2n中含氫原子數(shù)為nA
B.4.6 g NO2.N2O4混合氣體中含有中子數(shù)為2.3nA
C.在反應5NH4NO32HNO3+4N2↑+9H2O中,每生成4 mol N2,轉(zhuǎn)移電子數(shù)為15 nA
D.電解精煉銅時每轉(zhuǎn)移nA個電子,陽極溶解32 g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在常溫常壓下,11.2L Cl2含有的分子數(shù)為0.5NA
B.18克水所含的電子數(shù)為NA
C.8克氦氣所含分子數(shù)為NA
D.3.2克氧氣所含氧原子數(shù)為0.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用NA表示阿伏加德常數(shù)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1molNaHSO4晶體中含有的離子總數(shù)為3NA
B.12.4g白磷(分子式為P4)中含有的P—P鍵為0.6 NA
C.28g C2H4和C4 H 8混合氣體中含有的原子總數(shù)為9NA
D.200mL 10mol/L的濃硝酸與足量的銅片反應,生成的NO2分子數(shù)目為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有關(guān)化學研究的說法正確的是
A.同時改變兩個變量來研究反應速率的變化,能更快得出有關(guān)規(guī)律
B.對于同一個化學反應,無論是一步完成還是分幾步完成,其反應的焓變相同
C.化學家提出的假設都能被實驗證實
D.從HF、HCl、HBr、HI酸性遞增的事實,推出F、Cl、Br、I的非金屬性遞增的規(guī)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