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KI溶液至過量,觀察到產(chǎn)生白色沉淀CuI,藍色溶液變?yōu)樽厣。再向反應后的溶液中通入過量的SO2氣體,溶液變成無色。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通入22.4 L SO2參加反應時,有2 NA個電子發(fā)生轉(zhuǎn)移
B.通入SO2后溶液逐漸變成無色,體現(xiàn)了SO2的漂白性
C.滴加KI溶液時,KI被氧化,CuI是氧化產(chǎn)物
D.上述實驗條件下,物質(zhì)的氧化性:Cu2+>I2>SO2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上海市高三第一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下列變化①大氣固氮②硝酸銀分解③實驗室制取氨氣中,按氮元素被氧化、被還原、既不被氧化又不被還原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河北大名縣第一中學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已知反應:①2C(s)+O2(g)=2CO(g) ΔH=-221 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
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A.碳的燃燒熱110.5 kJ/mol
B.①的反應熱為221 kJ/mol
C.稀醋酸與稀NaOH溶液反應的中和熱為57.3 kJ/mol
D.稀鹽酸與稀NaOH溶液反應的中和熱為57.3 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屆全國推薦高三聯(lián)考(二)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向13.6 g由Cu和Cu2O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濃度的稀硝酸250 mL,當固體物質(zhì)完全溶解后生成Cu(NO3)2和NO氣體。在所得溶液中加入0.5 mol/L的NaOH溶液1.0 L,生成沉淀質(zhì)量為19.6 g,此時溶液呈中性且金屬離子已完全沉淀。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原固體混合物中Cu與Cu2O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1:1
B.原稀硝酸中HNO3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1.3 mol/L
C.產(chǎn)生的NO的體積為2.24 L
D.Cu、Cu2O與硝酸反應后剩余HNO3為0.1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屆湖南省高三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解釋實驗現(xiàn)象的反應方程式正確的是
A.切開的Na暴露在空氣中,光亮表面逐漸變暗2Na+O2===Na2O2
B.向AgCl懸濁液中滴加Na2S溶液,白色沉淀變成黑色2AgCl+S2-===Ag2S↓+2Cl-
C.Na2O2在潮濕的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變成白色粘稠物2Na2O2+2CO2===2Na2CO3+O2
D.向NaHCO3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現(xiàn)白色沉淀2HCO3-+Ca2++2OH-===CaCO3↓+CO3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屆安徽省江南十校新高三摸底聯(lián)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A、鈉投入水中:Na+H2O = Na+ +OH- +H2↑
B、實驗室利用熟石灰和氯化銨制備氨氣:NH4+ +OH-NH3↑+H2O
C、Fe3O4與稀硝酸反應:Fe3O4+8H+=2Fe3++Fe2++4H2O
D、20mL 0.2mol•L-1FeBr2溶液與0.004mol的Cl2反應:2Fe2++2Br-+2Cl2 =2Fe3++4Cl-+Br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河南省三門峽市高二上學期入學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共6分)下圖是可逆反應A+2B 2C+3D的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隨外界條件改變而變化的情況。由圖可推斷:
(1)正反應是 反應,(填放熱或吸熱)
(2)若A、B是氣體,則C的狀態(tài)是 ,D的狀態(tài)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河北省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用鉑電極電解AgNO3飽和溶液(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17 %),當銀完全析出時,陽極上放出5.6 L氣體(標準狀況),此時溶液密度為1.04 g·cm-3。求:
(1)陰極上析出銀的質(zhì)量;
(2)電解前AgNO3溶液的質(zhì)量;
(3)電解后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吉林省高一入學摸底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三個容積相同的密閉容器中分別充入Ne、H2、O2三種氣體,當它們的溫度和密度都相同時,這三種氣體的壓強(p)從大到小的順序是
A.p(Ne)>p(H2)>p(O2)
B.p(O2)>p(Ne)>p(H2)
C.p(H2)>p(O2)>p(Ne)
D.p(H2)>p(Ne)>p(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