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某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對電解質溶液作如下的歸納總結:(均在常溫下)
①常溫下,pH=1的強酸溶液,加水稀釋后,溶液中各離子的濃度一定降低
②pH=2的鹽酸與pH=1的鹽酸,c(H)之比為2∶1
③25 ℃時,AgCl固體在等體積、等物質的量濃度的NaCl、CaCl2溶液中的溶解程度不同
④NH4H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溶液pH=7,則c(Na)=2c()
⑤已知醋酸電離平衡常數為Ka;醋酸根水解常數為Kh;水的離子積為Kw,則三者關系為:Ka·KhKw
⑥甲、乙兩溶液都是強電解質,已知甲溶液pH是乙溶液pH的兩倍,則甲乙兩溶液等體積混合,混合液pH可能等于7
其歸納正確的是

A.全部       B.③⑤⑥ C.④⑤⑥ D.①②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25℃時,在1.0 L濃度均為0.01 mol·L-1的某一元酸HA與其鈉鹽組成的混合溶液中,測得
c(Na+)>c(A),則下列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
A.該溶液的pH<7
B.HA的酸性很弱,A水解程度較大
C.c(A)+c(HA)=0.02 mol·L-1
D.n(A)+n(OH)=0.01 mo1+n(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將pH=2的鹽酸和pH=12的氨水等體積混合后,在所得的混合溶液中,下列關系式正確的是(  )

A.c(Cl)>c(NH4+)>c(OH)>c(HB.c(NH4+)>c(Cl)>c(H)>c(OH)
C.c(NH4+)<c(Cl)<c(H)<c(OHD.c(NH4+)>c(Cl)>c(OH)>c(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實驗測得常溫下0.1 mol/L某一元酸(HA)溶液的pH不等于1,0.1 mol/L某一元堿(BOH)溶液里:=10-12。將這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后,所得溶液里各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的關系正確的是(  )
A.c(B)>c(A)>c(OH)>c(H)
B.c(A)>c(B)>c(H)>c(OH)
C.c(H)>c(A)>c(OH)>c(B)
D.c(B)>c(A)>c(H)>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有關物質濃度關系的描述,正確的是

A.25 ℃時,NaB溶液的pH=8,c(Na)-c(B)=9.9×107mol·L1
B.25 ℃時,向0.1 mol·L1NH4H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中性:c(Na)>c()>c()>c(OH)=c(H)
C.0.1 mol·L1NaHCO3溶液中:c(OH)+2c()=c(H)+c(H2CO3)
D.同溫下,pH相同時,溶液物質的量濃度:
c(CH3COONa)> c(Na2CO3)>c(C6H5ONa)>c(Na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A.常溫下,將1 L pH=12的氨水加水稀釋為10 L后溶液的pH=11
B.有甲、乙兩醋酸溶液,測得甲的pH=a,乙的pH=a+1,若用于中和等物質的量濃度等體積的NaOH溶液,需甲、乙兩酸的體積V(乙)>10V(甲)
C.向濃度均為0.1 mol·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生成藍色沉淀,說明Ksp[Cu(OH)2]>Ksp[Mg(OH)2]
D.水的離子積常數KW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說明水的電離是放熱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化工生產中常用MnS作為沉淀劑除去工業(yè)廢水中的Cu2:Cu2(aq)+MnS(s)CuS(s)+Mn2(aq),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MnS的Ksp比CuS的Ksp
B.該反應達平衡時c(Mn2)=c(Cu2)
C.往平衡體系中加入少量CuSO4固體后,c(Mn2)變大
D.該反應的平衡常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已知常溫下CH3COOH的電離平衡常數為Ka。常溫下,向20 mL 0.1 mol·L1 CH3COOH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1 NaOH溶液,其pH變化曲線如圖所示(忽視溫度變化)。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a點表示的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H濃度為1.0×1011 mol·L1 
B.b點表示的溶液中c(CH3COO)>c(Na
C.c點表示CH3COOH和NaOH恰好反應完全 
D.bd點表示的溶液中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相同體積、相同pH的某一元強酸溶液①和某一元中強酸溶液②分別與足量的鋅粉發(fā)生反應,下列關于氫氣體積(V)隨時間(t)變化的示意圖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