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化學——有機化學基礎】

香豆素(結構如下圖中I所示)是用途廣泛的香料,由香豆素經下列圖示的步驟可轉變?yōu)樗畻钏帷?/span>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香豆素分子中的官能團的名稱為__________,步驟II→III的反應類型為___________。

(2)有機物III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在上述轉化過程中,設計反應步驟II→III的目的是_____。

(3)下列關于有機物I、II、III、IV的敘述中正確的是________(選填序號)。

A. 可用FeCl3溶液來鑒別II和III

B. IV中核磁共振氫譜共有4種峰

C. I、II、III均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 1molI最多能和5molH2發(fā)生加成反應

(4)寫出水楊酸與過量NaHCO3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

(5)化合物IV有多種同分異構體,符合下列兩個條件的芳香族同分異構體共有_____種。

①遇氯化鐵溶液發(fā)生顯色反應 ②能發(fā)生水解反應和銀鏡反應

其中,核磁共振氫譜共有5種吸收峰,且吸收峰面積比為1:2:2:2:1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為_____。

【答案】 基和碳碳雙 取代反 基,使之不被氧化 AC 13

【解析】(1)分子中的官能團的名稱為 酯基和碳碳雙鍵;中酚羥基中H原子被甲基取代生成,反應類型為取代反應;

(2))中酚羥基與CH3I發(fā)生取代反應,得的結構簡式為,最終的產物中仍有酚羥基,說明設計反應步驟的目的是起到保護酚羥基的作用,使之不被氧化;

(3)A.、、中均存在碳碳雙鍵,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故A正確,B.I中苯環(huán)與碳碳雙鍵與氫氣發(fā)生加成反應,1mol最多能和4mol H2發(fā)生加成反應,故B錯誤;C.中不存在酚羥基,中存在酚羥基,可以用FeCl3溶液來鑒別,故C正確;D.中不存在對稱結構,所以核磁共振氫譜有6種峰,故D錯誤;故選AC;

(4)與過量NaHCO3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5) 化合物有多種同分異構體,其中遇氯化鐵溶液發(fā)生顯色反應說明含有酚羥基;能水解說明含有酯基,且能發(fā)生銀鏡反應,說明含有醛基,即為甲酸酯,則苯環(huán)上可能有二個取代基,分別是酚羥基和HCOOCH2—,含有鄰、間及對位3種;也可能有三個取代基,分別是酚羥基和HCOO—、CH3—,酚羥基與HCOO—在苯環(huán)的鄰位時,甲基的位置有4種,酚羥基與HCOO—在苯環(huán)的間位時,甲基的位置有4種,酚羥基與HCOO—在苯環(huán)的對位時,甲基的位置有2種,共13種;核磁共振氫譜共有5種吸收峰,且吸收峰面積比為1:2:2:2:1同分異構體的結構簡式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隔熱系統中,向20. 00 mL 0.1000 mol·L-1的醋酸溶液中逐滴加入0.1000mol·L-1NaOH溶液,測得混合溶液的溫度變化如圖。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a點溶液呈酸性,此時:c(CH3COO-)-c(CH3COOH)=2c(H+)-2c(OH-)

B. ab逐漸增大

C. 水的電離程度:b點<c

D. 溶液的PH值:a點<c點<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工業(yè)上“中溫焙燒——鈉化氧化法”回收電鍍污泥中的鉻已獲技術上的突破。其工藝流程如下:

【查閱資料】

①電鍍污泥中含有Cr(OH)3、Al203、ZnO、CuO、NiO等物質;水浸后溶液中含有Na2CrO4、NaAlO2、Na2ZnO2等物質;

②Na2CrO4轉化成Na2Cr2O7離子反應方程式為:2 CrO42-+2H+=Cr2O72-+H2O;③Na2SO4、Na2Cr2O7、Na2CrO4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請回答:

(1)操作①的名稱是_______,“水浸”后的溶液呈_______性;

(2)“焙燒氧化”過程中Cr(OH)3轉化成Na2CrO4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3)濾渣II的主要成分有Zn(OH)2和X,生成X的離子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

(4)“酸化濃縮”時,需繼續(xù)加入H2SO4,然后_______、結晶、過濾。繼續(xù)加入H2SO4目的是__________

(5)以鉻酸鈉為原料,電化學法制備重鉻酸鈉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①陰極發(fā)生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

②若測定陽極液中Na與Cr的物質的量之比值為d,則此時鉻酸鈉的轉化率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A. 銅跟濃HNO3反應:Cu+4H++2NO3=Cu2++2NO2↑+2H2O

B. 向氯化鋁溶液中加入過量氨水:Al3++3OH=AlO2+2H2O

C. 向水通入中NO2:3NO2+H2O=2H++2NO3+NO

D. NH4Cl溶液和AgNO3溶液混合:NH4Cl+Ag+=AgCl↓+NH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中,不屬于人類的營養(yǎng)物質的是(
A.水
B.氧氣
C.葡萄糖
D.蛋白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下列實驗操作和現象所得到的結論正確的是

選項

實驗操作和現象

結論

A

硝酸溶液中加入碳酸鈉,有大量氣泡產生

酸性:碳酸 > 硝酸

B、

1mL 溶液中,滴入2 mL 0.1 mol·L1 NaOH溶液,加熱,產生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

某溶液中含NH4

C、

取5 mL 0.1 mol·L1FeCl3溶液,滴加5滴0.1 mol·L1KI溶液,振蕩,再加入5 mL CCl4,振蕩,靜置,取上層液體,向取出來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顯血紅色。

KI和FeCl3反應有一定的限度

D

加熱使冰化成液態(tài)水

分子內H-O鍵發(fā)生斷裂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將等物質的量的A、B、C、D四種物質混和,發(fā)生如下反應:

aA+bBcC(s)+dD

當反應進行一定時間后,測得A減少了n mol,B減少了n /2mol,C增加了3n /2mol,D增加了n mol,此時達到化學平衡:

(1) 該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化學計量數為:

a 、b 、c 、d

(2) 若只改變壓強,反應速度發(fā)生變化,但平衡不發(fā)生移動,該反應中各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

A B D

(3)若只升高溫度,反應一段時間后,測知四種物質其物質的量又達到相等則該反應為 反應(填“放熱”或“吸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表是25℃時某些鹽的溶度積常數和弱酸的電離平衡常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化學式

AgCl

Ag2CrO4

CH3COOH

HClO

H2CO3

Ksp或Ka

Ksp=1.8×10-10

Ksp=2×10-12

Ka=1.8×10-5

Ka=3.0×10-8

Ka1=4.1×10-7

Ka2=5.6×10-11

A. 相同濃度CH3COONa和NaClO的混合液中,各離子濃度的大小關系是c(Na+)>c(ClO)>c(CH3COO)>c(OH)>c(H+)

B. 向0.1mol·L-1CH3COOH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c(CH3COOH):c(CH3COO)=9 :5,此時溶液pH=5

C. 碳酸鈉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的離子方程式是2CO32-+Cl2+H2O=2HCO3+Cl+ClO

D. 向濃度均為1×10-3mol·L-1的KCl和K2CrO4混合液中滴加1×10-3mol·L-1的AgNO3溶液,CrO42-先形成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學習小組在通過反應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研究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后,對Na2S2O3產生了興趣,查資料知Na2S2O3的名稱為硫代硫酸鈉,可視為一個S原子取代了Na2SO4中的一個O原子。該實驗小組運用類比學習的思想預測了Na2S2O3的某些性質,并通過實驗探究了自己的預測。

【提出假設】

(1)部分學生認為Na2S2O3與Na2SO4結構相似,化學性質也相似,因此室溫時Na2S2O3溶液的pH____7(填“>”、“=”或“<”)。

(2)部分學生從S元素化合價推測Na2S2O3與Na2SO4性質相似,均具有較強的____。

【實驗探究】取適量Na2S2O3晶體,溶于水中制成Na2S2O3溶液,進行如下探究(填寫表中空格)。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現象解釋(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探究①

(3)____

溶液pH=8

(4)____

探究②

向新制氯水(pH<2)中滴加少量Na2S2O3溶液

氯水顏色變淺

(5)____

【實驗結論】

(6)探究①__________。

(7)探究②__________。

【問題討論】

(8)甲同學向“探究②”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產生,并據此認為氯水可將Na2S2O3氧化。你認為該方案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_。

(9)請你重新設計一個實驗方案,證明Na2S2O3被氯水氧化。你的方案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