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25℃時,在1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NO2發(fā)生如下反應:2NO2(g)N2O4(g);△H=﹣57kJmol﹣1
(1)該反應的△S0(填“>”、“<”或“=”).
(2)當開始充入0.03mol的NO2時,25℃時,實驗測得NO2的平衡濃度為0.01molL﹣1 , 則NO2的平衡轉(zhuǎn)化率(α)是 . 25℃時上述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 .
(3)25℃時,實驗測得該反應的活化能Ea=92.4kJmol﹣1 . 下列能量關(guān)系圖合理的是 .
【答案】
(1)<
(2)66.7%;100L/mol
(3)B
【解析】解:(1.)2NO2(g)N2O4(g)△H=﹣57kJmol﹣1 , 依據(jù)反應分析可知反應后氣體體積減小,所以熵變小于0,△S<0,所以答案是:<; (2.)在1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NO2發(fā)生如下反應:2NO2(g)N2O4(g)△H=﹣57kJmol﹣1 , 當開始充入0.03mol的NO2時,25℃時,實驗測得NO2的平衡濃度為0.01molL﹣1 , 依據(jù)化學平衡三段式列式計算:二氧化氮起始濃度為0.03mol/L,
2NO2(g) | N2O4(g) | ||
起始量(mol/L) | 0.03 | 0 | |
變化量(mol/L) | 0.02 | 0.01 | |
平衡量(mol/L) | 0.01 | 0.01 |
NO2的平衡轉(zhuǎn)化率(α)= ×100%=66.7%,
平衡常數(shù)K= = =100L/mol;
所以答案是:66.7%;100L/mol;
(3.)依據(jù)反應是放熱反應,二氧化氮能量高于四氧化二氮分析,結(jié)合圖象分析活化能數(shù)值大于反應焓變判斷,B符合;AC中二氧化氮能量低于四氧化二氮,錯誤;D選項活化能數(shù)值小于反應焓變,錯誤;所以答案是:B;
【考點精析】認真審題,首先需要了解反應熱和焓變(在化學反應中放出或吸收的熱量,通常叫反應熱),還要掌握化學平衡的計算(反應物轉(zhuǎn)化率=轉(zhuǎn)化濃度÷起始濃度×100%=轉(zhuǎn)化物質(zhì)的量÷起始物質(zhì)的量×100%;產(chǎn)品的產(chǎn)率=實際生成產(chǎn)物的物質(zhì)的量÷理論上可得到產(chǎn)物的物質(zhì)的量×100%)的相關(guān)知識才是答題的關(guān)鍵.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低碳經(jīng)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chǔ)的經(jīng)濟模式,低碳經(jīng)濟的概念在中國正迅速從高端概念演變成全社會的行為,在新能源汽車、工業(yè)節(jié)能等多個領(lǐng)域都大有作為.請運用化學反應原理的相關(guān)知識研究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質(zhì)
(1)實驗室里常用NaOH溶液吸收CO2 , 若用100mL 3molL﹣1的NaOH溶液吸收4.48L(標準狀況下)CO2 , 完全吸收反應后,所得溶液中離子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
(2)工業(yè)上可利用CO或CO2來制備清潔液體燃料甲醇.已知:800℃時,化學反應①、反應②對應的平衡常數(shù)分別為2.5、1.0反應①:2H2(g)+CO(g)CH3OH(g)△H=﹣90.8kJmol﹣1
反應②:H2(g)+CO2(g)H2O(g)+CO(g)△H=+41.2kJmol﹣1
寫出用CO2與H2反應制備甲醇的熱化學方程式 , 800℃時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K的數(shù)值為
(3)利用光能和光催化劑,可將CO2和H2O(g)轉(zhuǎn)化為CH4和O2 , 紫外線照射時,在不同催化劑(Ⅰ、Ⅱ、Ⅲ)作用下,CH4產(chǎn)量隨光照時間的變化如圖1所示,在0﹣15h內(nèi),對反應催化效果最好的催化劑是(填序號)
(4)一定溫度下,在3L容積可變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上述反應②,已知c(CO)隨反應時間t的變化曲線a如圖2所示,在t1時刻改變一個條件,曲線a變?yōu)閎,則改變的條件是 , 若在t1時刻,將容器體積3L快速壓縮至2L,在圖上畫出變化曲線
(5)鋇及其化合物在工業(yè)上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地殼中常以硫酸鹽的形式存在,BaSO4是難溶性鹽.工業(yè)上提取鋇時首先用Na2CO3溶液將BaSO4轉(zhuǎn)化成難溶弱酸鹽(BaCO3).請寫出將BaSO4轉(zhuǎn)化成BaCO3的離子方程式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為(填具體數(shù)字),已知Ksp(BaSO4)=1.1×10﹣10mol2L﹣2 , Ksp(BaCO3)=2.5×10﹣9mol2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據(jù)報道科研人員應用計算機模擬出結(jié)構(gòu)類似C60的物質(zhì)N60 。已知:①. N60分子中每個氮原子均以N—N鍵結(jié)合三個N原子而形成8電子穩(wěn)定結(jié)構(gòu);②.N—N鍵的鍵能為167 kJ/mol,N≡N鍵的鍵能為942kJ/mol。試回答下列問題:
(1)N60組成的晶體為_______ 晶體,其熔、沸點比N2的 _______(高或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 。
(2)1mol N60 分解成N2時吸收或釋放的熱量為________________kJ。
(3)常溫常壓下,向50 mL 0.4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過量的稀H2SO4,測得放熱 a kJ.寫出上述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常溫下向10mL 0.1molL﹣1CH3COONa溶液中,不斷通入HCl后,CH3COO﹣與CH3COOH濃度的變化趨勢如圖所示(不考慮溶液體積變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M點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比原溶液小
B.在M點時,c(H+)﹣c(OH﹣)=(100a﹣5.0×10﹣2) mol/L
C.隨著HCl的通入, 值不斷減小
D.當n(HCl)=1.0×10﹣3mol時,溶液中c(Na+)>c(Cl﹣)>c(CHCOO﹣)>c(H+)>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反應中,還原劑與氧化劑的質(zhì)量比和物質(zhì)的量之比不相同的是( )
A.常溫下用NaOH溶液吸收Cl2
B.Na在空氣中燃燒
C.Na2O2吸收CO2
D.S在空氣中燃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共聚法可改進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質(zhì),高分子聚合物P的合成路線如下:
(1)B的名稱為 , E中所含官能團的名稱為 .
(2)F可以使溴水褪色,其中②的反應試劑是 , ③的反應類型是 .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填字母序號).a(chǎn).C可與水任意比例混合
b.A與1,3一丁二烯互為同系物
c.由I生成M,1mol最多消耗3mol NaOH
d.N不存在順反異構(gòu)體
(4)寫出E與N按照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1:1發(fā)坐共聚生成P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高聚物P的親水性比由E形成的聚合物(填“強”或“弱”).
(5)D的同系物K比D分子少一個碳原子,K有多種同分異構(gòu)體,符合下列條件的K的同分異構(gòu)體有種,寫出其中核磁共振氫譜為1:2:2:2:3的一種同分異構(gòu)體的結(jié)構(gòu)簡式: . a.苯環(huán)上有兩種等效氫
b.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c.一定條件下1mol該有機物與足量金屬鈉充分反應,生成1mol H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白磷與氧氣可發(fā)生如下反應:P4+5O2===P4O10。已知斷裂下列化學鍵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別為P-P:a kJ·mol-1、P—O:b kJ·mol-1、P===O:c kJ·mol-1、O===O:d kJ·mol-1。根據(jù)下圖所示的分子結(jié)構(gòu)和有關(guān)數(shù)據(jù)估算該反應的ΔH,其中正確的是( )
A. (6a+5d-4c-12b) kJ·mol-1
B. (4c+12b-6a-5d) kJ·mol-1
C. (4c+12b-4a-5d) kJ·mol-1
D. (4a+5d-4c-12b)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圖中A~K分別代表一種物質(zhì).已知A易溶于水,分解得到B、C、D的物質(zhì)的量比為1:1:2,B氣體能使品紅溶液褪色,C為常見的液體,D氣體能使?jié)駶櫟淖仙镌嚰堊兯{,F(xiàn)為淡黃色固體單質(zhì),K為常見的二元強酸,圖中有部分生成物未標出.
(1)A的化學式為 .
(2)寫出反應①的離子方程式: .
(3)寫出反應②、④、⑤的化學方程式:②;
④;
⑤ .
(4)在反應③中,每生成標準狀況下2.24L G時,轉(zhuǎn)移電子的物質(zhì)的量為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5%氨水和5%的氨水等體積混合,所得氨水的質(zhì)量分數(shù)( )
A. 無法確定 B. =15% C. >15% D. <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