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體甲(中學常見)通入溶液乙中,隨著甲的通入,溶液乙的顏色逐漸褪去,加熱褪色后的溶液不再恢復(fù)原來的顏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氣體甲一定不是SO2 B.氣體甲一定是Cl2

C.氣體甲一定不是發(fā)生了化合反應(yīng) D.氣體甲一定被溶液乙氧化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福建省寧德市高一下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元素X的最高價氧化物為X2O5,則它的氣態(tài)氫化物是

A. HX B. H2X C. XH3 D. XH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屆黑龍江省高三上開學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guān)說法中,正確的是

A.鹽酸、漂白粉都是混合物 B.127I和131I互為同素異形體

C.硫酸銅、蔗糖都是電解質(zhì) D.分餾、干餾都是物理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江西省高二上開學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由乙烯推測丙烯(CH2===CH—CH3)的結(jié)構(gòu)或性質(zhì)正確的是( )

A.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B.不能在空氣中燃燒

C.能使溴水褪色 D.與HCl在一定條件下能加成只得到一種產(chǎn)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安徽省高二上入學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鹵族元素包括F、Cl、Br 、I等。

(1)基態(tài)Br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為[Ar]_________,其價電子層成對與未成對電子個數(shù)比為_______。

(2)下列曲線表示鹵族元素某種性質(zhì)隨核電荷數(shù)的變化趨勢,正確的是________。

(3)BCl3中心原子的雜化方式為________,NCl3分子的空間構(gòu)型為 ;第一電離能介于B、N之間的第二周期元素有 (填元素符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安徽省高二上入學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已知氨氣可以與灼熱的氧化銅反應(yīng)得到氮氣和金屬銅,用下圖中的裝置可以實現(xiàn)該反應(yīng)。實驗時C中粉末逐漸變?yōu)榧t色,D中出現(xiàn)無色液體。下列有關(guān)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yīng)中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2∶3

B.裝置D中液體可以使干燥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C.裝置B中加入的物質(zhì)可以是堿石灰或無水氯化鈣

D.為防止裝置D中發(fā)生倒吸,可以改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氮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安徽省高二上入學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標準狀況下有:①6.72 L CH4 ②3.01×23個氯化氫分子 ③13.6 g硫化氫 ④0.2 mol氨氣。下列對這四種氣體相關(guān)量的比較不正確的是

A.體積:②>③>①>④ B.密度:②>③>④>①

C.質(zhì)量:②>③>①>④ D.氫原子數(shù):①>④>③>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北京市東城區(qū)高二下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某研究小組以銀鹽為實驗對象,研究難溶鹽時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0.1 mol·L-1 AgNO3溶液和0.1 mol·L-1 NaCl溶液等體積混合得到濁液a,過濾得到濾液b和白色沉淀c;

②向濾液b中滴加0.1 mol·L-1KI溶液,出現(xiàn)渾濁;

③向沉淀c中滴加0.1 mol·L-1KI溶液,沉淀變?yōu)辄S色;

④向AgI中滴加0.1 mol·L-l NaCl溶液,無明顯現(xiàn)象。

已知:25℃時,AgCl和AgI的溶解度分別是1.5×10-4 g和3×10-7 g

請回答:

(1)沉淀c是__________。

(2)步驟②中的現(xiàn)象說明濾液b中含有的微粒是_________。

(3)步驟③中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

(4)根據(jù)實驗,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安徽省蕪湖市高一下模塊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氯水中存在多種分子和離子?下列有關(guān)說法正確的是( )

A.新制的氯水中只含有Cl2和H2O分子

B.新制的氯水可使藍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

C.加入鹽酸,再加AgNO3溶液,能說明有Cl-存在

D.氯水放置數(shù)天后,溶液酸性減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