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氣體體積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氣體分子的數(shù)目 ②氣體分子的直徑 ③氣體分子間的距離 ④氣體分子的質(zhì)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云南省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所示甲、乙是實驗室試劑標簽上的部分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氨水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約為6.3mol·L-1

B.各取5ml與等質(zhì)量的水混合后,c(H2SO4)<9.2 mol·L-1,c(NH3)>6.45 mol·L-1

C.常溫下鐵不能與該硫酸反應

D.各取10ml于兩燒杯中,再分別加入一定量的水即可得到較稀的硫酸溶液和氨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黑龍江省高三10月月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下圖所示,將甲、乙兩個裝有不同物質(zhì)的針筒用導管連接起來,將甲針筒內(nèi)的物質(zhì)壓到乙針筒內(nèi),進行實驗,對乙針筒里的現(xiàn)象所作的判斷不正確的是( )

實驗序號

甲針筒內(nèi)物質(zhì)

乙針筒內(nèi)物質(zhì)

乙針筒里的現(xiàn)象

A

HCl

AgNO3溶液

產(chǎn)生白色沉淀

B

NH3

FeCl3溶液

出現(xiàn)紅褐色沉淀

C

SO2

BaCl2

產(chǎn)生白色沉淀

D

Cl2

紫色石蕊溶液

先變紅后褪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黑龍江省高三10月月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標準狀況下,11.2LSO3所含的分子數(shù)為0.5NA

B.12g石墨和C60的混合物中質(zhì)子總數(shù)一定為6NA

C.25℃時,1L mol•L-1FeCl3溶液中含有0.1NA個Fe(OH)3膠體粒子

D.氫氧燃料電池正極消耗22.4L(標準狀況)氣體時,電路中通過的電子數(shù)目為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現(xiàn)有H2、CO(體積比為3∶2)的混合氣體a L,在相同條件下,當其完全燃燒時所需O2體積為( )

A.0.5 a L B.a(chǎn) L C. 2 a L D.3 a 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于氯氣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通常情況下氯氣呈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極易溶于水

B.氯氣能夠殺菌,常用于居室消毒

C.紅熱的銅絲在氯氣里劇烈燃燒,生成棕黃色的煙

D.把集氣瓶小心地放在鼻孔下直接聞氯氣的氣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鉛蓄電池是典型的可充電電池,電池總反應式為:

[Pb+PbO2+4H++2SO 2PbSO4+2H2O

請回答下列問題(不考慮氫、氧的氧化還原):

(1)放電時,正極的電極反應式是 。

電解液中H2SO4的濃度將變 ,當外電路通過1 mol電子時,理論上負極板的質(zhì)量增加 ,電池中消耗的硫酸物質(zhì)的量為 。

(2)在完全放電耗盡PbO2和Pb時,若按如圖連接,電解一段時間后,則在A電極上生成 。B電極上生成 ,充電完成后,重新放電,A電極為 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已知熱化學方程式:2SO2(g)+ O2(g) 2 SO3(g) △ H = ―198kJ/mol,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2 L SO3氣體分解成1 L O2與2 L SO2吸收198 kJ熱量

B.1 mol O2與2 mol SO2混合,生成氣態(tài)SO3放出的熱量等于198 kJ

C .1個O2分子與2個SO2分子反應生成2個SO3氣體分子放出198 kJ熱量

D.在相同條件下,1 mol O2與2 mol SO2的能量總和大于2 mol SO3氣體的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高一上10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標準狀況下,與11.2 L NH3含有相同數(shù)目氫原子的物質(zhì)是 ( )

A.8.4 LCH4 B.0.5 mol HCl C.98 g H3PO4 D.12 g 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