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0.1mol·L1NaOH溶液從常溫升溫到60℃,其pH變小
B.等濃度的氨水、NaOH溶液加入稀鹽酸至中性,則c(NH4+)=c(Na+)
C.等濃度的氨水、NaOH溶液稀釋相同的倍數(shù),pH后者大
D.等體積、等pH的氨水、NaOH溶液加入足量的AlCl3溶液,產(chǎn)生沉淀的質(zhì)量前者大
【答案】B
【解析】
A.常溫下,0.1mol·L1NaOH溶液中c(OH-)=10-1mol·L1,c(H+)= mol·L1,溶液的pH=13,升溫到60℃,Kw增大,c(H+)=,其pH變小,故A正確;
B.等濃度的氨水加入稀鹽酸至中性,溶液中c(H+)= c(OH-),溶液中存在電荷守恒:c(NH4+)+ c(H+)=c(OH-)+c(Cl-),則c(NH4+)=c(Cl-),NaOH溶液加入稀鹽酸至中性,溶液中c(H+)= c(OH-),溶液中存在電荷守恒:c(Na +)+ c(H+)=c(OH-)+c(Cl-),則c(Na +)=c(Cl-),由于氨水是弱堿,當氨水與鹽酸完全反應生成氯化銨時,溶液為酸性,要使溶液顯中性,氨水消耗的鹽酸比NaOH溶液消耗鹽酸的量少,則c(NH4+)<c(Na+),故B錯誤;
C.氨水是弱堿,NaOH是強堿,等濃度的氨水、NaOH溶液,pH后者大,稀釋相同的倍數(shù),仍然pH后者大,故C正確;
D.等體積、等pH的氨水、NaOH溶液,氨水的濃度更大,氫氧根離子的總量比氫氧化鈉溶液中的更多,氨水與鋁離子反應生成氫氧化鋁促進氨水繼續(xù)電離氫氧根離子,且氨水與氫氧化鋁沉淀不反應,氫氧化鈉是強堿,完全電離,與鋁離子反應過程中,氫氧根離子沒有補充,則氨水與氯化鋁反應生成氫氧化鋁沉淀更多,故D正確;
答案選B。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定量的鐵粉在氯氣中充分燃燒后,將所得固體完全溶于稀鹽酸,制得溶液A。
(1)鐵在氯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測A中可能含有的金屬陽離子:①Fe3+;②只有Fe2+;③______。
甲同學為探究溶液的組成,實驗如下: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及反應離子方程式 |
取少量溶液A于試管中,加入KSCN溶液。 | ________ | 假設②不成立,假設①或③成立;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 |
(3)乙同學繼續(xù)探究溶液A的組成。
查閱資料:16HCl+2KMnO4=2KCl+2MnCl2+5Cl2↑+8H2O
實驗過程:另取少量溶液A于試管中,逐滴加入酸性KMnO4溶液,充分振蕩,KMnO4紫色褪去。
實驗結論:__________(填寫字母序號)。
a.可能有Fe2+ b.可能無Fe2+ c.一定有Fe2+
(4)結論:A中含有的陽離子是_________,簡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小組研究二價鐵的氧化反應,設計如下實驗。
實驗序號 | 試劑及操作 | 現(xiàn)象 |
Ⅰ | 現(xiàn)象a:生成白色沉淀,最終轉(zhuǎn)變?yōu)榧t褐色 現(xiàn)象b:…… | |
Ⅱ | 現(xiàn)象c:溶液略呈黃色 現(xiàn)象d:溶液呈紅色 |
(1)實驗所用的Fe(NO3)2溶液由Fe(NO3)3溶液和足量鐵粉反應制得,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I中白色沉淀轉(zhuǎn)變?yōu)榧t褐色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
(3)現(xiàn)象b是______。
(4)實驗小組對實驗II中何種物質(zhì)氧化Fe2+進行研究,提出兩種假設:
i.酸性條件下,O2氧化了Fe2+
ii.酸性條件下, _______
①將假設ii補充完整。
②設計實驗,證實了假設i 不是實驗II中氧化Fe2+的主要原因。將實驗方案和現(xiàn)象補充完整。
步驟1:向1.0 mL ______溶液中滴加1.5 mL 1.0 mol·L-1 H2SO4溶液;
步驟2:向上述所得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觀察到______。
③向步驟2所得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pH約為5,檢測到有Fe3+產(chǎn)生。
(5)綜合上述實驗,說明二價鐵的氧化反應與______因素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探究Na與C02反應產(chǎn)物,某化學興趣小組按如圖裝置進行實驗。
己知:CO+2Ag(NH3)2OH=2Ag↓+ (NH4)2CO3+2NH3
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A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儀器X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____,B中的溶液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稱量硬質(zhì)玻璃管的質(zhì)量為mlg,將樣品裝入硬質(zhì)玻璃管中,稱得樣品和硬質(zhì)玻璃管的總質(zhì)量是m2g.再進行下列實驗操作,其正確順序是____________(填標號);
a.點燃酒精燈,加熱 b.熄滅酒精燈 c.關閉K1和K2
d.打開K1和K2,通入C02至E中出現(xiàn)渾濁 e.稱量硬質(zhì)玻璃管 f.冷卻到室溫
重復上述操作步驟,直至硬質(zhì)玻璃管恒重,稱得質(zhì)量為m3g。
(4)加熱硬質(zhì)玻璃管一段時間,觀察到以下現(xiàn)象:
①鈉塊表面變黑,熔融成金屬小球;
②繼續(xù)加熱,鈉迅速燃燒,產(chǎn)生黃色火焰。反應完全后,管中有大量黑色物質(zhì);
③F中試管內(nèi)壁有銀白物質(zhì)產(chǎn)生。
產(chǎn)生上述②現(xiàn)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探究固體產(chǎn)物中元素Na的存在形式
假設一:只有Na2CO3;
假設二:只有Na2O;
假設三:Na2O和Na2CO3均有
完成下列實驗設計,驗證上述假設:
步驟 | 操作 | 結論 |
1 | 將硬質(zhì)玻璃管中的固體產(chǎn)物溶于水后過濾; | 假設一成立 |
2 | 往步驟1所得濾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xiàn)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m1 | m2 | m3 |
66.7g | 69.0g | 72.lg |
(6)根據(jù)上述實驗現(xiàn)象及下表實驗數(shù)據(jù),寫出Na與CO2反應的總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短周期元素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對位置如表所示,其中X、Y、Z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為1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原子半徑大。Z>Y>X
B.簡單氫化物沸點:X>Y
C.Z元素與X元素可形成直線形的共價化合物
D.M的原子序號為33,其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為強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能達到實驗目的且符合操作要求的是
A. I可用于制備并檢驗氫氣的可燃性
B. II可用于除去CO2中的HCl
C. 用Ⅲ來配制一定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NaOH溶液
D. 用IV中操作制備氫氧化亞鐵并觀察其顏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X、Y、Z、W、M為短周期主族元素。25℃時,其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濃度均為0.01mol·L-1)溶液的pH和原子半徑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最簡單氣態(tài)氫化物的熱穩(wěn)定性:Z>W
B.Y的最高價氧化物的電子式為:
C.W的氣態(tài)氫化物是強酸
D.X、M兩種元素形成的簡單離子半徑大小順序:X>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將等物質(zhì)的量的X、Y氣體充入某密閉容器中,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如下反應并達到平衡:
X(g)+ 3Y(g) 2Z(g) △H<0 當改變某個條件并維持新條件直至新的平衡時,下表中關于新平衡與原平衡的比較正確的是
選項 | 改變條件 | 新平衡與原平衡比較 |
A | 升高溫度 | X的轉(zhuǎn)化率變小 |
B | 增大壓強 | X的濃度變小 |
C | 充入一定量Y | Y的轉(zhuǎn)化率增大 |
D | 使用適當催化劑 | X的體積分數(shù)變小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A.氯氣通入水中,溶液呈酸性:Cl2 + H2O 2H+ + Cl- + ClO-
B.硅酸鈉溶液與鹽酸混合產(chǎn)生渾濁:SiO32-+2H+=H2SiO3↓
C.向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Cl2 +2Br- = 2Cl-+ Br2
D.將磁性氧化鐵溶于氫碘酸:Fe3O4+8H+=2Fe3++ Fe2++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