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裝置中,在U形管底部盛有,分別在U形管兩端小心倒入飽和食鹽水和飽和稀硫酸溶液,并使a、b兩處液面相平,然后分別塞上插有生鐵絲的塞子,密封好,放置一段時間后,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鐵絲在兩處的腐蝕速率: |
B.a、b兩處相同的電極反應式為 |
C.一段時間后,a處液面高于b處液面 |
D.生鐵絲中的碳在a、b兩處分別作原電池的負極和正極 |
D
解析試題分析:生鐵和氯化鈉溶液、稀硫酸溶液都能構成原電池,左邊試管中,生鐵發(fā)生吸氧腐蝕,右邊試管中,生鐵發(fā)生析氫腐蝕。A、生鐵發(fā)生析氫腐蝕的速率比吸氧腐蝕的速率大,正確;B、a處負極上鐵失電子,正極上氧氣得電子,b處負極上鐵失電子,正極上氫離子得電子,所以a、b兩處相同的電極反應式為Fe-2e-=Fe2+,正確;C、a處發(fā)生吸氧腐蝕,b處發(fā)生析氫腐蝕,一段時間后,a處氣體壓強減小,b處氣體壓強增大,導致溶液從b處向a處移動,所以a處液面高于b處液面,正確;D、生鐵中的碳在a、b兩處都作正極,錯誤。
考點:本題考查原電池原理、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Li-Al/FeS電池是一種正在開發(fā)的車載電池,該電池中正極的電極反應式為:2Li++FeS+2e-=Li2S+Fe。有關該電池的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Li-Al在電池中作為負極材料,該材料中Li的化合價為+1價 |
B.該電池的電池反應式為2Li+FeS=Li2S+Fe |
C.負極的電極反應式為Al-3e-=Al3+ |
D.充電時,陰極發(fā)生的電極反應式為Li2S+Fe-2e-=2Li++FeS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的有關事實與電化學腐蝕無關的是
A.輪船水線以下的船殼上鑲嵌有一定量的鋅塊 |
B.鍍鋅的鐵制品比鍍錫的鐵制品耐用 |
C.埋在潮濕疏松土壤里的鐵管比干燥致密不透氣的土壤里的鐵管更易被腐蝕 |
D.在空氣中,金屬鎂、鋁的表面可形成一層氧化膜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高鐵電池是一種新型可充電電池,與普通高能電池相比,該電池能長時間保持穩(wěn)定的放電電壓。高鐵電池的總反應為,3Zn + 2K2FeO4 + 8H2O3Zn(OH)2 + 2Fe(OH)3 + 4KOH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放電時每轉移3 mol電子,正極有1mol K2FeO4被氧化 |
B.放電時負極反應為:Zn—2e— +2OH—= Zn(OH)2 |
C.充電時陽極反應為:Fe(OH)3 —3e— + 5 OH— = FeO+ 4H2O |
D.放電時正極附近溶液的堿性增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為鐵片上鍍銅的實驗裝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Cu2+在A極被還原 |
B.硫酸銅溶液濃度變小 |
C.銅片連接電源正極,鐵片上發(fā)生還原反應 |
D.B極發(fā)生反應:Cu-2e-=Cu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某化學學習小組學習電化學后,設計了下面的實驗裝置圖:
下列有關該裝置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合上電鍵后,鹽橋中的陽離子向甲池移動 |
B.合上電鍵后,丙池為電鍍銀的電鍍池 |
C.合上電鍵后一段時間,丙池中溶液的pH增大 |
D.合上電鍵后一段時間,當丙池中生成標準狀況下560 mL氣體時,丁池中理論上最多產生2.9 g固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一種太陽能電池的工作原理如圖所示,電解質為鐵氰化鉀K3[Fe(CN)6]和亞鐵氰化鉀K4[Fe(CN)6]的混合溶液。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K+移向催化劑b |
B.催化劑a表面發(fā)生的化學反應:Fe(CN-e-Fe(CN |
C.Fe(CN在催化劑b表面被氧化 |
D.電解質溶液中的Fe(CN和Fe(CN濃度基本保持不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為用酸性氫氧燃料電池為電源進行電解的實驗裝置示意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燃料電池工作時,正極反應為:O2 + 4H++ 4e-= 2H2O |
B.a極是鐵,b極是銅時,b極逐漸溶解,a極上有銅析出 |
C.a極是含鋅、鐵的粗銅,b極是純銅, a極溶解銅的質量與b極析出銅的質量相等 |
D.a、b兩極均是石墨時,在相同條件下a極產生的氣體與電池中消耗的H2體積相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