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有關維生素C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如果人體缺少維生素C,易患夜盲癥、干眼癥等眼疾
B. 維生素C屬于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存在于新鮮水果和蔬菜中
C. 維生素C具有較強的還原性,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D.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應在高溫下烹調,才能充分提高維生素C的功能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三草酸合鐵(Ⅲ)酸鉀晶體(K3[Fe(C2O4)3]3H2O)有很重要的用途.可用如圖流程來制備.根據(jù)題意完成下列各題:
(1)要從溶液中得到綠礬,必須進行的實驗操作是 .(按前后順序填寫)
a.過濾洗滌 b.蒸發(fā)濃縮 c.冷卻結晶 d.灼燒 e.干燥
某興趣小組為測定三草酸合鐵酸鉀晶體(K3[Fe(C2O4)3]3H2O)中鐵元素含量,做了如下實驗:
步驟1:稱量5.000g三草酸合鐵酸鉀晶體,配制成250ml溶液.
步驟2:取所配溶液25.00ml于錐形瓶中,加稀H2SO4酸化,滴加KMnO4溶液至草酸根恰好全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同時,MnO4﹣被還原成Mn2+.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鋅粉,加熱至黃色剛好消失,過濾,洗滌,將過濾及洗滌所得溶液收集到錐形瓶中,此時,溶液仍里酸性.
步驟3:在酸性條件下,用0.010mol/L KMnO4溶液滴定步驟二所得溶液至終點,共做三次實驗,平均消耗KMnO4溶液20.00ml,滴定中MnO4﹣,被還原成Mn2+.
(2)步驟1中,配制三草酸合鐵酸鉀溶液需要使用的玻璃儀器除燒杯、玻璃棒以外還有 ;
主要操作步驟依次是:稱量、溶解、轉移、 、定容、搖勻.
(3)步驟2中,加入鋅粉的目的是 .
(4)步驟3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5)步驟2中,若加入的KMnO4的溶液的量不夠,則測得的鐵含量 .(選填“偏低”、“偏高”、“不變”)
(6)某同學將8.74g無水三草酸合鐵酸鉀(K3[Fe(C2O4)3])在一定條件下加熱分解,所得固體的質量為5.42g,同時得到密度為1.647g/L(已折合成標準狀況下)氣體(是物質的量之比為4:5的混合氣體).研究固體產物得知,鐵元素不可能以三價形式存在,而鹽只有K2CO3.寫出該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PFS是水處理中重要的絮凝劑,下圖是以回收的廢鐵屑為原料制備PFS的一種工藝流程。
(1)酸浸槽以及聚合釜中用到的酸應是__________;PFS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為__________;在酸浸槽中,為了提高浸出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寫兩條)。
(2)若廢鐵屬含有較多鐵銹(Fe2O3·xH2O),則酸浸時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
(3)如果反應釜中用H2O2作氧化劑,則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生產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反應釜中產生了大量的氣體,且溫度明顯升高,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4)聚合釜中溶液的pH必須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如果溶液酸性過強,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如果溶液酸性太弱又會生成大量的氫氧化鐵沉淀。若溶液中Fe3+的濃度為1mol·L-1,當Fe3+開始沉淀時,涪液的pH約為_________。[已知Fe(OH)3的Ksp≈1.0×10-3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組物質中,含原子數(shù)最多的是( )
A. 標準狀況下5.6L 氫氣 B. 6.02×1022個H2SO4 C. 11gCO2 D. 4℃時9mL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5 L的密閉容器中,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化學反應:2NO(g)+2CO(g)N2(g)+2CO2(g)。起始反應時NO和CO各為3 mol,保持密閉容器體積不變,10秒鐘達到化學平衡,測得N2為1 mol。下列有關反應速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達到平衡后,若將容器體積壓縮為2 L,則正反應速率將增大,逆反應速率將減小
B.反應前5秒鐘內,用CO表示的平均反應速率為0.04 mol·L-1·s-1
C.當v正(CO)=2v逆(N2)時,該反應中NO的物質的量不再改變
D.保持壓強不變,往容器中充入1 mol He,正、逆反應速率都不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學生的實驗報告所列出的下列數(shù)據(jù)中合理的是( )
A. 用10mL量筒量取8.16mL稀鹽酸
B. 用托盤天平稱量25.20g NaCl
C. 用廣泛pH試紙測得某溶液的pH為2.3
D. 用25mL堿式滴定管進行中和滴定時,用去某濃度的堿溶液21.70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
(1)六種元素中第一電離能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號,下同)
(2)黃血鹽是由A、B、C、D四種元素形成的配位化合物C4[D(AB)6],易溶于水,廣泛用作食鹽添加劑(抗結劑)。請寫出黃血鹽的化學式___ _,1molAB一中含有π鍵的數(shù)目為__ ______(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為NA),黃血鹽晶體中各種微粒間的作用力不涉及____ (填序號)。
a .金屬鍵. b.共價鍵 c.配位鍵 d.離子鍵 e.氫鍵 f.分子間的作用力
(3)E2+的價層電子排布圖為 ,很多不飽和有機物在E催化下可與H2發(fā)生加成反應:如其中碳原子采取sp2雜化的分子有 (填物質序號),HCHO分子的立體結構為 ,它加成后產物甲醇的熔、沸點比CH4的熔、沸點高,其主要原因是 。
(4)金屬C、F晶體的晶胞結構如圖(請先判斷對應的圖),C、F兩種晶體晶胞中金屬原子的配位數(shù)之比為_ ___ 。金屬C的晶胞中,若設該晶胞的密度為ag/cm3,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為NA,C原子的摩爾質量為M g/mol,則表示C原子半徑的計算式為 cm(不必化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
A. 用規(guī)格為10mL的量筒量取6.20mL的液體
B. 稱量氫氧化鈉固體的質量時,將稱量物放在濾紙上,并置于托盤天平的左盤,砝碼放在托盤天平的右盤
C. 利用蒸餾可除去液態(tài)混合物中沸點不同的易揮發(fā)、難揮發(fā)或不揮發(fā)的雜質
D. 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充分靜置后紫紅色液體在上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研究碳和硫的化合物的性質,有助于合理控制溫室效應、環(huán)境污染,并能進行資源化利用,還可重新獲得燃料或重要工業(yè)產品。
I. (1)有科學家提出可利用FeO吸收和利用CO2,相關熱化學方程式如下:
6FeO(s) +CO2(g)===2Fe3O4(s)+C(s) ΔH=-76.0 kJ·mol-1
①上述反應的還原產物為 ,每生成1 mol Fe3O4,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為________mol;
②已知:C(s) +2H2O(g)===CO2(g)+2H2(g) ΔH=+113.4 kJ·mol-1,則反應:
3FeO(s) +H2O(g)===Fe3O4(s)+H2(g)的 ΔH=________。
(2)在一定條件下,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的反應如下:CO2(g)+4H2(g) CH4(g)+2H2O(g)。向一容積為2 L的恒容密閉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2和H2,在300℃時發(fā)生上述反應,達到平衡時各物質的濃度分別為CO2 0.2 mol·L-1,H2 0.8 mol·L-1,CH4 0.8 mol·L-1,H2O 1.6 mol·L-1。則300℃時上述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________。200℃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64.8,則該反應的ΔH________(填“>”或“<”)0。
Ⅱ. SO2直接排放會對環(huán)境造成危害。SO2的尾氣處理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1)活性炭還原法
反應原理:恒溫恒容時2C(s)+2SO2(g)S2(g)+2CO2(g)。
反應進行到不同時間測得各物質的濃度如圖:
①0~20 min反應速率表示為v(SO2)=________;
②30 min時,改變某一條件平衡發(fā)生移動,則改變的條件最有可能是________;
③能說明上述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 。
a. SO2 的消耗速率與CO2 的生成速率相同 b. 混合氣體的密度不變
c. S2的濃度不變 d. SO2 與S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1
(2)亞硫酸鈉吸收法
①Na2SO3溶液吸收SO2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
②常溫下,當吸收至NaHSO3時,吸收液中相關離子濃度關系一定正確的是________(填序號)。
a.c(Na+)+c(H+)>c(SO)+c(HSO)+c(OH-)
b.c(Na+)=c(SO)+c(HSO)+c(H2SO3)
c.c(Na+)>c(HSO)>c(H+)>c(SO)
d.水電離出c(H+)=1×10-8 mol/L
(3)電化學處理法
①如圖所示,Pt(Ⅰ)電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__________;
②當電路中轉移0.02 mol e-時(較濃H2SO4尚未排出),交換膜左側溶液中約增加________mol離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